梨树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萌芽较早,先后创造了第一家注册合作社、第一家获得国家银监会批准的资金互助社等合作社发展“五个全国第一”的历史记录。近年来,梨树县始终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自然禀赋、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多样化种植养殖合作社,走出了一条联农、带农、富农之路。特别是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第一站就来到了梨树,并针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一定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指示。五年来,梨树县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鼓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98个、家庭农场5504个,入社户数3.8万户,带动人数10.4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未入社农民高出2000元;全县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290万亩(其中规模经营50公顷以上的占比达10%),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3%,带动60%的农户参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增长38%,达到2.2万元;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由2020年的98家增长到436家,社会化服务面积由2020年的11.45万亩增长到50.23万亩。
在具体实践中,梨树县重点抓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规范引领。制定《梨树县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标准》,开展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服务全程化、效益社会化“五化”创建行动,县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达到273家,较2020年增长70%,培育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百强社”10家;通过“清理整顿一批、规范改造一批、提升壮大一批”,开展合作社清理整顿,累计注销“空壳社”1016家,有效净化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二是坚持服务支撑。扎实开展“双百行动”,选派百名硕博生对接百家典型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2亿余元,建设梨树县公共实训基地,培育合作社带头人1万余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人民银行、中粮集团等出台扶持政策,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全面推广实施“梨树模式”,建立了“三个一”县乡村三级示范基地网络,优良品种应用实现了100%,提高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三是坚持协同发展。搭建合作对接平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化MAP、北大荒集团、中粮集团、八达药业等企业合作,为合作社提供产销渠道支持、寄递资费优惠、数字农业、烘干仓储等综合服务;支持同域、同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县联合社已发展到24家。经长期实践,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出5种特色类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样板”。
一、“齿轮联动”规模经营型
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的核心理念,通过管理民主化、生产科技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的“四齿轮”协同运转,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有保障、技术有支撑、经营有效益、生态有底线”的可复制样本。
以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典型范例,其通过“四化”协同发展路径,为合作社规范化运营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一是“制度齿轮”夯实管理基础。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准则,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治理结构,配套财务、技术等专业机构,形成权责明晰、监督透明的管理体系,实行独立核算、目标管理与盈余按比例分红机制,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筑牢农户信任基础,激发了规模化经营的参与热情。二是“机械齿轮”提升生产效率。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累计投入800万元购置60台套大型设备(含无人驾驶拖拉机、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实现整地(深松机作业深度30cm)、播种(免耕机单台日播5公顷)、植保(无人机飞防单架日作业20公顷)、收获(籽粒直收机日收10公顷)全环节机械化,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10倍,单公顷作业成本下降30%(约1500元)。三是“科技齿轮”助力节本增效。深耕“梨树模式”12年,建立300垧高标准示范基地,实现秸秆覆盖还田率100%,达到了“三增一降”效果,即0~2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升40%,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玉米单产达11.5吨/公顷(较常规种植增产10%),化肥用量减少20%。四是“服务齿轮”拓宽增收渠道。创新采用“带地入社(210公顷,占比30.4%)、土地租赁(108公顷,15.6%)、土地托管(372公顷,54%)”三种形式,将全村86%的耕地纳入统一经营,解决了“地块零散化”难题,释放劳动力超300人,外出务工年人均增收2万元。推行统一农资采购、种植管理、植保服务、农机作业、烘干收储“五统一”服务模式,与中化化肥、先正达等企业直采合作,种子、化肥成本较市场价低15%~20%;自建1600㎡机库棚,粮食产后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较传统农户降低10个百分点。
2024年卢伟合作社入社农户每公顷纯收入14000元,较非社员增收20%,户均年增收32000元。
二、“品牌引擎”全链增值型
以“品牌”为引擎,驱动种植端“绿起来”、加工端“强起来”、市场端“火起来”,实现“一粒粮食的三次身价倍增”。
以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典型范例,其形成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可持续”循环发展路径,为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一是推动种植端“绿”变。以“黑土地保护”为使命,经营土地1.5万亩(流转6480亩+托管5850亩),全域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深松整地”技术,秸秆覆盖率达80%以上,蚯蚓密度大幅提高,土壤孔隙度提升15%,玉米单产稳定在12吨/公顷,抗旱能力增强30%;建成物联网监测平台,实时监控土壤墒情、肥力、病虫害数据,预警准确率达90%,农药用量减少25%。二是推动加工端“链”变。注册“韩凤香”“韩小丫”双品牌,开发笨榨豆油(采用传统工艺,保留豆香)、鲜食玉米(真空包装,保质期90天),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入驻沃尔玛、永辉等商超,售价较普通产品高30%;打造“黑土地保护研学基地”,年均接待农业考察团50批次,成为吉林省农业技术培训“样板间”。三是推动市场端“质”变。利用秸秆饲料发展母牛养殖(存栏200头),牛粪发酵后生产生物菌肥(年产能1000吨),实现“种植-养殖-肥料”闭环,同时,自建年产500吨豆油加工厂,实现从大豆种植到成品油销售全自营,毛利率达40%;在服务业上,开展农机跨区作业(辐射周边50公里),年服务收入8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元。
2024年凤凰山合作社入社农户每公顷纯收入15000元,较非社员增收15%,户均年增收1000元。
三、“黑金纽带”生态循环农业型
2020年8月起,梨树县以梨树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为牵头单位,组织银行、黑土地研究院、保险、核心企业、经营主体多方论证,针对农业生产贷款难问题,推出围绕推广“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的“黑金贷”种植信用贷款,为农业生产注入金融“活水”。梨树县坚持把“黑金贷”作为纽带,以循环农业、绿色金融等创新举措,探索出粮食主产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县域范例。
以吉林省宁浩家庭农场为典型范例,以“种养循环+金融合作”为核心,构建“四统一”运营体系,深化全产业链合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金融支撑扩规模。2021年3月8日,宁浩家庭农场获得首笔“黑金贷”,此后三年,该农场贷款额度从400万元提升至600万元,获得稳定资金支持用于扩大采用 “梨树模式”的耕种面积,土地经营规模实现了从500公顷到1200公顷的大幅提高,推动梨树县采用“梨树模式”进行保护性耕作面积从三年前的150万亩增至310万亩,粮食产量提升约5%,有效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全流程服务提质效。构建统一农资、统一机械、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运营体系。在农资集采上,直接从登海种业、史丹利化肥采购,种子每斤较一般农户便宜6元,化肥每吨便宜500元,每公顷大约解决成本800元;在机械作业上,采用大垄双行免耕技术(行距65cm改为130cm),单台播种机日播面积提升25%;籽粒直收技术减少晾晒环节,每公顷节约人工成本400元,粮食破损率从10%降至3%;在储销技术改造上,依托中粮“粮食银行”模式,湿粮直接入烘干塔(日处理500吨),按市场行情选择“即售”或“存粮计息”,每公顷储粮损耗减少1000元,售价较散户高0.1元/斤。三是订单托底强保障。与中粮集团深度绑定,签订年度保底收购协议(价格高于市场价5%),形成“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抗市场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订单覆盖率达100%,农场年利润15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农业生产主体,户均增收3500元。
2024年宁浩农场带动农户每公顷纯收入3000元,较普通农户增收10%,户均年增收2000元。
四、“人才返乡”新理念经营型
以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基础,将新的合作社经营理念融入实践,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进一步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组织生产、对接市场、带动增收”的枢纽作用。
以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该合作社由3名大学生牵头,整合98户社员,以人才返乡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以政策项目夯实产业根基,以科技应用与循环理念重塑生产方式,以电商与品牌建设构建市场链接,构建“土地流转(3000亩)+设施农业(200亩蔬菜基地)+加工仓储(西兰花分拣车间)+电商赋能”的立体产业体系。通过“政府引导(乡村振兴局扶持项目)、科技支撑(吉林农业大学技术合作)、市场对接(深圳家有良物电商平台)”,实现三产融合产值年均增长20%。一是种植特色农作物。主推鲜食玉米(品种“金糯2000”)和西兰花,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单公顷产量分别达15吨和12吨,较常规品种增收30%。二是延伸加工链条。建成西兰花分拣车间(日处理量50吨),开展分级包装、冷链运输,地头价从1.2元/斤提升至2.5元/斤;规划甜玉米深加工项目(速冻玉米粒、玉米浆饮料),预计单吨附加值提升500元。三是电商赋能品牌溢价。注册“北夏家”绿色农产品商标,获得西兰花、甜玉米有机认证,入驻拼多多、抖音开设旗舰店,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溢价率达40%。
2024年聚丰合作社入社农户每公顷纯收入3000元,较非社员增收8%,户均年增收1000元。
五、全程托管创新服务型
结合梨树县实际,以“全托管保丰收、特色种植促增效”为双轮,让社员从“面朝黄土”变“坐收租金+外出赚薪”的“甩手掌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以新农邦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全程托管服务、健全团队、透明管理和产业延伸,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社员从“种地操心者”变为“收益保底者”,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三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一方面,提供全流程托管服务。合作社共服务6个村,经营土地3706亩,推行“7200元/垧全程托管”(含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割),粮食归社员,合作社承诺单产不低于11吨/公顷(较散户高10%)。配备56台套农机(含进口约翰迪尔播种机、康达免耕机),组建35人机手团队,实行“定机定人定地块”责任制,耕播误差小于2cm,病虫害防治及时率100%;每年9月召开分红大会,公示农资采购价(如美盛化肥较市场价低15%)、作业成本、盈余分配(2024年盈余3.5万元,按社员土地面积二次分红)。另一方面,突出特色产业增收。激活“水果之乡”品牌,依托周总理亲题的“郭家窝堡”商标,发展阳光玫瑰葡萄(亩产2000斤,售价15元/斤)、富硒小米(亩产800斤,售价10元/斤),建设200亩设施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单亩产值达3万元,较传统玉米增收2倍。2024年郭家窝堡村8社1301.94亩土地全托管,社员外出务工率达90%,年人均劳务收入2.5万元。同时,合作社与大连真心罐头厂、海鲜企业签订长期用工协议,定向输送56名劳动力(人均月工资5000元),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实现“土地托管赚租金+外出务工赚薪金”双收入。
2024年新农邦合作社入社农户每公顷纯收入17400元,较非社员增收17.1%,户均年增收3700元。
从“齿轮联动”的规模经营到“品牌引擎”的全链增值,从“黑金纽带”的金融创新到“人才返乡”的新理念实践,再到全程托管创新服务,梨树县以“一业一策、一村一品”的精准探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打造了“工具箱”。这些模式不仅让黑土地焕发新活力,更让农民成为产业升级的参与者、受益者,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梨树方案”,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作者:闫鹤 作者系吉林梨树县政协主席兼玉米办主任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