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下旬,湖北油菜陆续收获。在湖北荆州洪湖市新滩镇新生村的百亩油菜示范片,十几名测产人员顶着烈日抢晴收割后,挥动木制连枷拍打晒干的油菜秆。随着“噼啪”声响,黑亮的油菜籽从裂开的菜荚中簌簌落下,很快在竹筛上堆成小山。
“亩实收干油菜籽253.575公斤!”测产结果让现场响起一片欢呼。洪湖市涌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周文抓起一把油菜籽,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说:“这是油菜新品种‘金油杂9号’交出的成绩单,这个品种含油量高、抗病性强,籽粒饱满,产量高于普通品种,收购价也比普通品种每斤高出1到2毛,每亩可增收上百元。”
不远处,连片的油菜田里,收割机轰隆作响,饱满的菜荚被卷入机舱……丰收景象源自十年磨一剑的育种攻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指导,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沈金雄牵头选育的“金油杂9号”,在长江流域区试中表现亮眼:含油量达51.11%,产油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2.60%,标志着我国油菜育种从“高产”向“高产高油高效”跨越。
为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近年来,湖北省加快自主选育优良油菜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更新换代,选育出了一批高产高油杂交油菜品种,助力守护“油瓶子”安全。
湖北荆门常年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在钟祥市郢中镇皇庄街道孔庙村,一场测产观摩会在田间进行。经测产验收,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椿雨选育的新品种“华油杂520”理论亩产达260.7公斤。专家组认为,“华油杂520”在全程机械化生产中表现熟期适中,抗倒伏性好,抗根肿病能力强,丰产性好,适宜在本区域种植。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表示:“科技创新,选育优良抗病适机收品种是油菜单产提升的基础。”
为把“丰收在田”更好转化为“丰收在手”,湖北各地紧盯机收减损这一关键环节。在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街的油菜田里,四台收割机展开激烈角逐。连日来,武汉市区农机部门通过持续开展机收减损比武培训,辐射带动全市65.6万亩油菜机收损失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预计多收菜籽160余万斤。
得益于油菜分段式收割技术的推广应用,荆门市沙洋县不少农户的油菜增了产。这种收割方法模仿人工“先放倒、后捡拾”的方式,在油菜七八成熟时割倒铺放,经四五天晾晒后,待油菜籽完全熟透再进行脱粒,每亩损耗率从30%降至8%以内。
隐性增产就藏在机收损失里。荆州是全国油菜生产大市,因地制宜推广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组织农机手线上线下参加安全生产和机收减损培训近2万人次,有效减少油菜在收割过程中的损失。钟祥市全力以赴抢收,加强农机调度、调配,做好收割农机和烘干设施设备检修和农机手培训工作,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颗粒归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乐明凯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