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墨痕在山水画卷上晕染开来,那些镌刻在天地间的古老地名,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唤醒沉睡的记忆。绍兴鉴湖畔的黄酒作坊延续着千年的酿造智慧,武夷山“牛栏坑”“慧苑坑”的岩茶梯田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匠心传承,长白山“棒槌营”的采参号子回荡着山林间的生存哲学,金华山“双龙洞”的金线莲则守护着秘境中的生态密码。
这些饱含时空印记的地名,既是先民智慧的立体档案,更是激活当代产业的文化引擎。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构历史场景、地理标志体系认证品质基因、非遗活态传承延续技艺血脉,这些地名正实现着从文化符号到产业价值的华丽转身,在守正创新中续写着文明的新篇章。
文化解码:多维度的价值发现
当前地名文化资源的价值呈现已形成多元化趋势,主要形成三大典型范式:科技赋能型、历史传承型、品质认证型,分别从技术创新、文化深耕和品质保障维度,构建了传统文化资源释放当代价值的不同机制。科技赋能型转化,浙江金华农科院联合浙江匠康农业培育的“金康1号”金线莲品种,将“金华山”生态特征与“康养”文化相融合,通过地名赋能为金华塑造了一张新名片。这种“科研+文化”双轮驱动模式,使传统药材产区焕发新生。历史传承型转化,绍兴黄酒产业通过系统梳理宋代酒坊地名等历史资源,构建了完整的文化标识体系,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溢价能力。品质认证型转化,武夷山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三坑两涧”等传统茶产地名,实现岩茶全生命周期溯源。
创新实践: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也呈现鲜明的地理差异化路径,形成“地理—文化—科技”的三重互动逻辑。这些创新实践在不同区域获得成功,共同揭示了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产业价值转化的多维可能性。东部经验:金华通过“金线莲+”模式,建立文化基因库、制定团体标准、开发衍生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西部样本:文山三七将“老君山”文化注入产品,构建“地名+道地药材”双重赋能体系,为文山三七持续注入活力。南北呼应:长白山依托“老把头沟”“棒槌营”等传统采参地名,将“抬参”“喊山”等术语转化为沉浸式VR体验;茅台镇则通过系统梳理“杨柳湾”等历史地名志编纂,深度激活地域文化基因,构建起完整的酱酒文化IP体系。
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生态
当前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正形成可持续机制再造:在科技支撑维度,实现文化资产的数字化沉淀与智能管理;在标准规范层面,以相关标准制定为抓手,作为产业发展的制度性保障;在业态融合领域,通过跨界组合培育新型产业生态。显然,从技术基础、制度框架和商业模式角度,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闭环体系。
其一,科技支撑系统。建立地名文化大数据平台,如金华金线莲种质资源数据库。其二,标准引领体系。探索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地名使用规范》等团体标准或行业标准。其三,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地名文化与科技赋能地标产业+研学教育与文旅赋能区域发展”等新业态。
总而言之,地名文化价值的转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发现—创新—可持续”的三阶递进逻辑。通过挖掘历史积淀、激活当代创意、构建长效机制,地名得以从静态符号转变为动态文化资产,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一模型的价值在于,不仅为地名保护提供方法论支撑,也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本质就是让过去的光照进未来的路。
作者:中国地名学会 陈士国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