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乔甸镇雄鲁么村,海拔1800多米的田野在晨雾中次第舒展。烟苗青翠的叶尖还凝着露珠,乔甸烟站的白色公务车已载着六名技术员蜿蜒而上。后视镜里晃动的不仅是装着卷尺、测距仪的公文包,更有青翠的时蔬、油亮的腊肉——这个初夏,一场关于服务半径的突破,正随着炊烟在山间升腾。
破局:三小时山路外的巧思
“每天抢出来的90分钟,能让我们多走8户烟农,多指导20亩烟田。”站长张桂琴摩挲着起茧的掌心,身后是依山而建的“田间厨房”——山泉水管接进小屋,斑驳地砖拼接成折叠餐桌,旧门板架在石墩上化作料理台。这个因地制宜打造的8平米空间,解开了困扰乔甸烟站多年的“时间方程”。
烟站职工在开展行株距测量与指导工作,段丹妮 摄
雄鲁么村地处乔甸镇南部,作为全镇唯一的山区村,距乔甸烟站20多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地势起伏、道路蜿蜒,往返三小时的车程曾是技术员们指导烟农的最大阻碍。为抓住移栽指导关键期,烟站职工另辟蹊径,借用烟农闲置的旧房屋,巧手改造成为简易厨房。清晨载着食材出发,中午六人分工,洗菜切配、生火煮饭,40分钟便能围桌就餐。山间小屋升起的炊烟,悄然缩短着服务与需求的时空距离。
丈量:田间地头的精度跃升
烟站职工们的脚步不再被饭点牵绊,省下的通勤时间,便化作了服务质量的立体提升。技术员们带着卷尺穿梭在田间地头,蹲下身测株距、量行距,从施肥配比到覆膜标准,让移栽、保苗的每个环节都有了“数字刻度”;手机里记录着土壤墒情,用天气软件推送实时气象预警,传统农艺与现代科技在田埂上完成了奇妙共振。
“因为王化军技术员教的膜下小苗移栽法,今年烟苗成活率到99%了!”烟农安福良捏着刚测量完的株距记录,眼角笑出细密的纹路。当技术指导从“粗放式巡查”变为“精准化滴灌”,每一寸烟田都留下了现代农业的智慧注脚。
烟火:灶台边的情感微积分
当腊肉遇上棠梨花,铁锅中腾起的不仅是山野香气,更是人心间的温度传导。技术员朱润背来的家酿豆豉,成为了饭桌上的“最美味测距仪”;烟农安瑞花清晨特采的野蕨菜,悄悄码在料理台边;年轻职工谭秋屏的“微信步数”,总在朋友圈以3万多的步数霸榜。
这个流动在田间的厨房,解构着“服务终端从烟站前移至田埂”的新时代服务哲学。石板灶台上,锅铲与锄头的交响日日上演:量完株距的技术员转身切菜,调配完农药的职工淘米生火。当烟农端来自家腌制的豆瓣酱,当技术员分享防虫新妙招,一蔬一饭间构建起的信任纽带,让“服务零距离”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暮色四合时,青石板上的晚餐总会延展出额外“议程”——聊一聊烤房升级计划,算一算土壤改良成本,远处新覆的地膜在晚霞中泛着银光,像极了撒落在山间的星河。
沾着泥点的笔记本上,小苗的成活数据与菜谱并肩生长;丈量株距的专注神情,与掂勺控火的从容如出一辙。乔甸烟站的“田间厨房”,正将基层服务的专业精神与人间烟火悉心熬煮,让带着泥土芬芳的服务理念,随着袅袅炊烟漫过青山,在烟农心田播撒下丰收的希望。
作者:段丹妮 朱姝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