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子里介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绿色有机作物的栽培技巧,科学选种、灌溉、防治病虫害等知识应有尽有。”春耕期间,在黑龙江省甘南县长山乡新生村,村民们盼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集”——甘南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中心的惠农服务志愿者们举办的“科技大集”。“科技大集”上,志愿者们带来的一本名为《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汇编》的手册,成为农民的心头好。新生村农民梁少东称赞道:“这本手册来得很及时,同时也很专业,非常实用。”
近年来,甘南县不断推动资源整合,对接群众需求精准开展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温暖“触角”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小杠杆”撬动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奏响了“精神富、口袋鼓、风尚美”的三重乐章。
“好声音”飞到田垄上,“金钥匙”揣进衣兜里
“虽然现在土壤还有冻,但是你这块地土壤肥力够,墒情也不错,随着天气转暖,备耕节奏要加快了。”春耕时节,在宝山乡四明村,甘南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田地里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送“技”下乡,田间“把脉”,是农技专家们助力农民春耕备播的惯例。“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尤其是为我们讲解的大豆‘大垄密植’技术,正是当前我们最急需的知识。”农户贾爱军高兴地说。
在东风社区,妇女们正围坐一堂,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编织技艺,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社区居民高连芹说:“我从2023年就开始来社区学习编织手艺,目前已经靠这个收入了五六万元,一有时间就回来学习提高。”
甘南县以“理论宣讲”和“百姓宣讲”为两翼,开通理论宣讲“直通车”,不断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和适用农用技术的宣讲。通过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通俗化的宣讲活动,实现“精准推送”。近年来,已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700余场,受众近6万人次。
土特产插上“云翅膀”,家门口端起“金饭碗”
“这款大米产自甘南黑土地,口感软糯、清香四溢……。”在甘南镇美满村的电商直播间,电商主播张红艳正在镜头前介绍当地特产,手机屏幕上,订单数字不断跳动。
近年来,美满村结合当地种植业,以“文明实践+电商+振兴”等诸多活动模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乘上电商的“快车”。通过美满电商平台,带动周边5个村建立了电商平台直播销售。在电商产业受益农户330户的基础上辐射周边村屯加入,解决村民就业42人,带动村民瓜果蔬菜增收40万元,水稻、杂粮杂豆增收70万元,村集体每年收益20万元左右。
在平阳镇永利村鹅雏标准化孵化车间内,智能化孵化设备高速运转,首批经过筛选的2万枚种蛋整齐排列于蛋盘,这标志着永利村正式启动今年的鹅雏孵化工作。根据订单需求,4月1日前,种蛋入箱将达到25万枚。“有28台智能孵化器,每台能装8千到1万枚鹅蛋,全年孵化60万到80万只小鹅,出雏率达到90%以上,成活率达到98%以上。”技术员佀洪俭说。
甘南县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品牌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打造“一站一品”。近年来,先后打造了“兴武有面”“绿富繁荣”“舞韵兴鲜”等45个“一站一品”品牌,涵盖特色产业、文化产业、文明新风等多个领域。95个行政村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形成了320个乡村特色产业和116个村办企业。
“积分榜”量化绩效单,“文明花”开遍幸福院
在兴十四镇兴农村“党建先优超市”,村民志愿者们正根据自己所得积分兑换展架上对应分值的物品。根据志愿活动时长,兴农村结合各志愿服务队认领活动项目的分值,最终计算得出了每位志愿者的年度积分。志愿者杨自胜表示:“通过制度化的积分量化,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这一年都做了什么,既是总结又是激励。”
同时,兴农村对村“两委”采取“日常+绩效”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向群众公布,请群众监督,有效提振了村干部的工作干劲。结合村规民约的“红黑榜”制度,对村民日常行为也有了约束和激励作用。村民张俊胜说:“村干部干得好不好、村民们表现得怎么样,都一目了然。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是参与者。”
在不远的音河村,村民们也在用积分兑换礼物。音河村将“党建+积分+治理”作为落实乡村基层治理的切入点,建立“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制定《日常行为积分兑换细则》,将环境卫生、庭院美化、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积分范畴,明确积分获取与奖罚方式,村“两委”班子、网格员等定期检查监督、开展评议、张榜公布——这充分调动了村民们投身村内事务的积极性 ,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创建、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村民刘艳敏说:“大家都在比谁干得好,那就全都好了。而且积分多的能换生活用品,这是实实在在的奖励,大家都有动力。”
近年来, 甘南县不断探索“党建+规约规范+文明实践”新模式,全面推行全域全民规约规范积分制管理,有效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让党的领导在基层“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从基层实际出发构建的“时间银行·爱心超市”“积分超市”“党建先优超市”“巾帼家美超市”等实践阵地,目前已累计兑换各类物品3500余件,切实发挥了村规民约宣传教育、激励约束的作用,为正向激励增“磁力”。
作者:李文浩 赵志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