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骄阳下,在湖北省荆门市双井村绿意翻涌的瓜田里,圆滚滚的西瓜如翡翠般缀满藤蔓,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走进这个被西瓜“点绿成金”的村庄,随处可见村民们弯腰采摘、装箱运输的忙碌身影,满载西瓜的货车络绎不绝地驶向全国各地。
这里的西瓜不仅是夏日“解暑神器”,更是村民致富的“甜蜜密码”——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村民户均年收入不足万元,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西瓜村”,先后斩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西瓜,实现了4个‘2’,即亩产收入超2万元,户均200万元存款、2套房、2台车。”双井村党支部书记刘伟自豪地介绍。
一颗西瓜如何撬动乡村振兴?双井村以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品牌驱动为路径,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的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双井村的振兴之路始于一位“西瓜大王”的返乡。2006年,退伍军人刘伟带着在外打拼的经验回到家乡,尝试种植西瓜。起初,村民质疑声不断:“种瓜能致富?”刘伟用行动回答:他引入山东寿光技术,率先试种成功,亩产效益远超传统作物,迅速吸引了村民跟随。2008年,刘伟牵头成立“荆门双井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种植规划、农资采购、技术管理、品牌销售,将分散的瓜农拧成一股绳。
“党组织是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刘伟介绍,村“两委”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带头示范种植、传授技术,并吸纳脱贫户入社务工。目前,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3户拓展至330户,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400余农户,形成万亩西瓜种植规模,户均增收超12万元。村集体还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投资2000万元建成仓储物流中心,引入大窑汽水、航特物流等企业,年增收80万元。
党建引领不仅壮大了产业,更凝聚了人心。村“两委”通过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如今的双井村,家家户户住新房、开汽车,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书写“甜蜜生活”。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瓜”
双井西瓜的“甜”,离不开科技支撑。走进双井村的现代化种植大棚,科技元素颠覆传统农事认知:人工智能机器实现西瓜苗全自动嫁接;根据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数据,实现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正是通过品种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西瓜产业得以成为荆门强村富民的‘甜蜜事业’。”荆门市委副书记赵少莲说。
早年,村民用毛竹搭建小拱棚,抗灾能力弱。2008年一场大雪压垮数千大棚,村民损失惨重。痛定思痛,村集体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对设施大棚进行宜机化改造:跨度缩至7.3米、顶高升至3.3米,抗风雪能力显著增强,还实现了土壤深松、旋耕机械化操作。
“瓜-稻-菜”轮作模式是双井村的又一创新。华中农业大学别之龙教授团队指导村民春夏种早熟西瓜、夏秋种有机晚稻、冬种油菜薹。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西瓜连作障碍,还通过干湿交替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擦亮“双井出品”的金字招牌。“这样种出来的西瓜更甜,晚稻和油菜薹也很好吃。”刘伟告诉记者,大棚西瓜收获后在大棚上搭建防虫纱网,减少了水稻种植的农药用量,保证了水稻的品质。油菜薹不仅能放到市场上卖,还能翻到地里作绿肥,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技术革新贯穿产业链条。合作社引进吊蔓栽培技术,让西瓜“站”起来生长,亩均产量翻倍;嫁接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标准化推广,确保品质如一;每个西瓜贴上“身份证”二维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2023年,“双井西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连续三年斩获武汉农博会金奖。
品牌驱动:从“田间地头”到“全国市场”
5月20日清晨,瓜田里的露水还未褪尽,双井村村民汪朝军和媳妇一起将贴有“荆双井”识别码的西瓜装车运到双井西瓜交易中心,给前来采购的武汉客户。“别小看这二维码,扫码就能追溯种植全流程,高端商超每公斤可卖16元,价格是普通西瓜的三倍”,汪朝军用长满老茧的手掌轻抚着商标贴纸,笑得比瓜瓤还甜。青翠油亮的瓜皮上,白底红字的品牌标识在晨光里格外醒目。
正是靠着统一技术标准和品牌运营,双井村种植的西瓜实现从“论斤卖”到“论品牌卖”的质变。
品牌是产业的生命力。2010年,双井村注册“荆双井”商标,2020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为提升品牌影响力,村集体连续举办十几届西瓜文化节和品鉴会,邀请消费者走进瓜田,体验“现摘现尝”的乐趣。同时构建“一瓜一码”溯源体系,品牌溢价率提升30%,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品牌价值达1.2亿元。
“好西瓜还要卖得好。”村集体拓展线上线下双渠道:线上积极对接各电商平台;线下与大型商超对接,辐射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目前,“荆双井”西瓜种植面积1万亩,年产西瓜2000万公斤,实现产值6000万元,双井村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设施西瓜基地,村民户平年纯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还谋划建设西瓜博物馆,开发西瓜汁、西瓜酱等衍生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
品牌效应带来溢出价值。双井村与沙洋县双冢村结成“产业亲戚”,传授种植技术,带动后者发展西瓜大棚50亩;钟祥、京山等地农户慕名“取经”,“双井模式”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正如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程华东所言:“红色党建、金色产业、绿色生态‘三色文化’,正让双井村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双井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设施西瓜基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