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26日,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会暨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60周年学术交流会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本次会议以“寻根溯源、协同创新”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康振生、许为钢以及来自全国56家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相关企业的180余名代表参会。
陈剑平院士围绕小麦土传病毒病,指出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生态在土传病毒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前景;许为钢院士回顾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成果,介绍最新标志性成果高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扬麦53”;康振生院士就小麦条锈菌越夏易变区与条锈病绿色持续防控,提出要重点治理越夏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集成创新全国条锈病不同流行区的三级防控技术体系。会议期间,共有18名专家学者围绕小麦病害致病机制、抗病育种、病害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等核心领域作了报告,参会人员深度交流研究进展,共商小麦重大病害科学防控今后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我国小麦生产常见病害有30多种,其中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等频发,1951年、1964年小麦条锈病的全国大流行曾造成我国小麦产量巨大损失。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前身“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于1975年成立,协作组集全国农业科研力量联合攻关,50年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绩斐然,推动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土传病毒病等重大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基本实现小麦“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前往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以下简称“甘谷站”)参观,从半个世纪前的科学仪器和研究样本中,感受一代代协作组成员“扎根黄土、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协同创新”的科学家精神。甘谷站始建于1965年,协作组以此为依托,在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核心菌源基地甘肃陇南地区,开展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及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完成“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中国小麦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科技成果,育成“中植1号”“陇鉴9343”等新品种11个。
本次会议依托协作组统筹协调优势,进一步整合全国科技资源,深化了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的协同攻关。协作组组长陈万权表示,今后将继续充分发挥协作组的人才团队和平台纽带作用,深入开展小麦重大病害的协作研究,解决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科技问题,确保我国小麦产业持续稳健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黄中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