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是海南多雨的季节,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场雷雨,让人感觉异常闷热。一阵雷雨过后,金志强又一次来到位于儋州市宝岛新村的香蕉种植基地察看。“这些‘中热1号’品种是去年6月种下的,性状表现一直不错。”望着眼前这片长势旺盛挂满果实的香蕉树,金志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9年,金志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教育科研一线辛勤耕耘。退休以后他依然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香蕉是果粮兼用作物,是世界第二大水果、第四大粮食作物,香蕉产业涉及粮食安全和全球减贫解饥。研究香蕉,既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爱好,在这条路上没有休止符。40多年的科研积累,要趁着干得动的时候尽量多干一点。”作为一名老党员,金志强说到做到。
2022年6月,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刚办完退休手续的金志强只身来到三亚崖州湾,加入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香(大)蕉生物育种团队担任学术顾问。三年来,他长期驻扎三亚,全面参与团队战略咨询、项目策划、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等工作,为我国香(大)蕉业良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是第二大香蕉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香蕉枯萎病却是香蕉产业良性发展的一个“拦路虎”。针对香蕉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抗枯萎病新品种的重大科技问题,金志强带领团队历经了十余年攻关,最终攻克辐射诱变与定向育种的瓶颈,研发出3项专利技术,培育出抗枯萎病新品种“中热1号”。该品种被鉴定为世界上首个辐射诱变育成的高抗枯萎病且丰产、优质的新品种,使我国在该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选育及综合防控体系构建与应用”的科技成果,获2024年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退休后,金志强继续致力推广“中热1号”,立誓要将专利技术推向田间地头,为企业、为农民创造财富。2023年10月31日,“中热1号”现场查验会在广西南宁举行,金志强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中热1号”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和配套管理技术,引起香蕉种植企业和蕉农的广泛关注。2024年5月,“中热1号”种苗生产与推广工作启动,首批生根袋苗于6月产出,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推广种植,让实验室的成果实实在在走入老百姓的田间地头。
“我们搞农业科研的,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下到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金志强说,“当然,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也相当重要。作为学术顾问,我要用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来当好这个科研团队的护航者。”
金志强利用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确立、课题立项与申报提供全方位的战略咨询,让团队的科研工作少走弯路。目前,金志强所在团队正在开展5个方面的研究,他从课题立项之初就跟踪参加,从课题设置、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课题成员组成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得到团队的积极采纳。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建设和发展态势良好,成绩喜人,真正成为了国家热带农业种业创新的高地。
“农业科技的未来是年轻人的。看到他们不断成长,我心里非常高兴。”退休后,金志强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帮助更是不遗余力、倾囊相授。课题立项,他无私指导;项目实验,他解惑答疑;论文撰写,他亲自修改。这正是他作为一位老科研工作者对年轻科研人员帮助、扶持的良苦用心。团队成员打趣地形容金志强是团队的“共享导师”。学生胡伟记得,他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那个项目在申报时,金老师不分昼夜和大家一起反复讨论项目成果、反复修改申报书,前前后后修改了6、7版才最终定稿。
今年4月,金志强荣获“海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从黑发如漆到两鬓斑白,金志强饱含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在他长期从事的香蕉遗传改良研究生涯中,共筛选出香蕉抗病种质200余份,鉴定出2个抗病株系,获得8项省部级科技奖,为我国香蕉新种质创制提供了技术支撑。“能一辈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是我人生的一大满足。但要真正干好,还需不断努力啊!”金志强抬起头,迎着天边的夕阳望向远方,一头银发被镀上了一层金黄。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雍敏 邓卫哲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