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牛精英”——记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第六届牛精英挑战赛

2025-05-26 17:2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作者:赵艺璇

“一头成年母牛于2025年5月19日成功配种,预产期估计是什么时候?”3、2、1……随着大屏幕上的倒计时结束,8号台选手率先按下抢答器,作出了响亮且正确的回答,台下掌声雷动。至此,抢答环节结束,场上胜负已分,中国农业大学肉牛队遥遥领先,夺得总冠军。

这是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第六届牛精英挑战赛(以下简称“大赛”)总决赛的精彩现场。5月16日至18日,本届大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承办,在河南省洛阳市激烈进行。

176819

大赛聚焦现代畜牧业发展痛点,深度融合课堂知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以实践育人、创新驱动为导向,为畜牧人才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前沿成果交流。经过层层选拔,全国62所高校的118支队伍脱颖而出,参加经典专项和“揭榜挂帅”专项的决赛,且获得一等奖的10支队伍进行现场答题,角逐出最终的冠亚季军。

政府、企业、高校携手搭建“赛场”,行业专家和院校老师提供“智囊”,广大农科学子齐聚一堂、组队“作战”,开始了一场争夺“牛精英”的较量。

一次扎根产业的实践

5月17日,天色刚亮,经典专项的94支参赛队伍便整装待发,准备奔赴洛阳市及周边的8家牧场。他们要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定项考核与牧场评估两部分的实操考核,其中定项考核奶牛、肉牛方向分别设置5项,包括饲料鉴别类、饲料原料评定类、奶牛/肉牛评分类、品种鉴定类以及常用工具操作类等。

比赛现场,学生们互相配合,认真完成各项操作,评委老师在一旁观察评分,适时提出问题。炎炎烈日下,一次“沾泥土、接地气”的实践比拼火热进行。

176820

在奶牛方向的全株玉米青贮感官评定与宾州筛考核点,各队伍分工协作,对场地内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鉴定。四川农业大学队伍发现了青贮饲料颜色不均的问题,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新疆农业大学队伍重点突出考虑了压实不均或分层,会影响青贮不同区域的颜色和气味差异,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

牛体评分项目被称为“畜牧人的眼力大挑战”。在肉牛评分项目中,中国农业大学队伍通过脂肪沉积特征的精准目视评估与动态体态观察,展现出“眼观六路、手触八方”的扎实功底;江西农业大学凭借严谨的操作流程与团队协作,获得评委“评定标准、应答迅速”的点名表扬。

对选手们来说,最有挑战性的,还是接下来的牧场评估环节。参赛队伍需要对牧场进行实地评估后,针对牧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与建议,并按照赛事组委会的安排进行答辩。

“在备赛阶段,我们组织学生结合赛事内容,围绕奶牛营养、繁殖育种、牧场经营管理等核心模块开展培训,深入校企合作牧场开展现场操作与问题诊断,同时通过历届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模拟答辩,提升学生逻辑表达和学术沟通能力。”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晓霞说。

“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面对新的牧场,要想在短时间内分析信息、发现问题,难度还是很大。实地评估后,我们全队一起熬了个通宵,反复修改PPT,迎接第二天一早的答辩。”河南科技大学奶牛队队长刘雨莲告诉记者。

176822参赛学生在牧场进行定项考核与牧场评估。资料图

具体来说,团队采用实践评估与核心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传统和数据层面找到牧场潜在问题并完善牧场管理。“例如我们发现泌乳牛舍的一些数据与标准值存在差别,从而分析出了可能存在的隐患并提出了建议,帮助牧场提升产奶效率。”团队成员马俊介绍。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河南科技大学奶牛队获得了奶牛方向一等奖。

一场学科交叉的试验

除经典专项外,本届赛事还全新设立了“揭榜挂帅”专项,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产业命题-联合攻关-实战应用”的跨学科协同竞赛体系,既考验学生“知牛懂牛”的专业功底,更检验“用牛兴牛”的创新能力。

“‘揭榜挂帅’专项的命题一般来源于畜牧业实际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面向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征集而来,再由专家委员会讨论最终确定。我们对学生的学科、学院、专业不做限制要求,鼓励大家校内跨学院、跨专业组队,运用人工智能、数学建模、机器学习等创新方法解决产业难题,今年我们就围绕奶、肉牛产业纾困开展命题征榜。”中国牛精英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曹志军告诉记者。

参赛队伍要在两个“榜单”中自行选择其一进行“揭榜”,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摘要、问题重述、问题剖析、材料与方法、解决方案以及结果分析与检验等内容的论文。在决赛现场,来自11个高校的23个团队突出重围,进行了最终的答辩。

在浙江大学代表队中,“学科交叉”的特质十分明显,除了两位畜牧专业的队员外,还有来自交通和大数据领域的学生。“我们的主题是基于模型的奶业现状分析与纾困策略,畜牧行业中的很多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或者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建模和求解。”队员池奔告诉记者,该队伍通过建立多阶段动态优化模型、环境关联模型、仿真模型等方式,结合饲料成本、奶牛存栏量、生鲜乳收购价等因素进行分析。凭借严谨的论证和思考,他们成功获得了赛题B组的一等奖。

“选手们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结合前沿技术如图像识别、计量模型、神经网络等,构建了高水平的解决方案,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这些成果不仅代表了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也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活力、自信与创新精神,他们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总结道。

一段同心共进的成长

“我们团队的四位成员虽然是同一专业,但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包括饲料资源开发、智能环控系统、肉牛数字模型和肉牛品质。在比赛中,每个人发挥自身所长,我们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中国农业大学肉牛队队长李双宇说,“这次比赛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帮我们把理论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为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对参赛学生们来说,比奖牌更厚重的,或许是在比赛实践中收获的成长。“学生在比赛中亲身参与牧场管理与决策实践,对畜牧行业一线有了更具体、真实的认识,与来自全国的优秀同龄人切磋交流,也拓展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深入科研与继续深造的动力。”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赵凌平认为。

在大赛中,协作与交融不仅体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更是多主体的配合和多领域的交叉,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大赛构建了“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协同机制: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企业开放牧场资源,提供真实生产场景;政府部门统筹政策支持,引导人才向产业一线流动;“以赛促教、以赛促产”真正实现“比赛在牧场,成果落田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吸引了30余家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不仅为赛事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场景,更通过赛事平台与优秀选手建立深入互动交流。“这标志着牛精英挑战赛已从单一赛事升级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平台,为行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创新、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军军表示。

据了解,牛精英挑战赛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大赛的五个专项赛事之一,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畜牧领域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人才“练兵场”,成为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立交桥”和知农爱农研究生培养的“示范田”。未来,赛事将进一步优化升级,通过实践育人模式,为畜牧行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