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向新行:AI助力“虫口夺叶”

2025-06-24 17:25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刘茜 作者:徐思琦 刘晓倩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扫一扫”识别万物已成为日常。如今,这项便捷功能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旧县街道的烟田里绽放出别样光彩,为传统烟叶种植注入创新活力。

“以前靠经验猜病,现在手机一扫便知!”在G56高速公路旁边的一片绿油油的烟田里,烟农任照东戴着草帽,手持手机,镜头对准一株疑似出现病虫害的烟株。简单几步短短几秒,手机小程序的AI诊断便清晰标注出烟株存在缺钾症状,同时推送精准的硫酸钾配比方案。这一如同“口袋医生”般的手机小程序,正悄然改写着传统烟叶种植的“看病”模式。

破局:从“经验盲区”到“精准把脉”

5月的旧县街道,万亩烟田连成片,一株株青绿的烟苗在阳光下舒展叶片,但仔细望去叶里行间却出现些许“小毛病”。

在农事作业过程中,难免存在病虫害识别难、防治决策精准难、农技服务推广难、专业设备及水平不足等问题。

曾经,烟农们凭借世代积累的经验,弯腰捻叶判断蚜虫;科技员们则拿着放大镜和病虫害识别手册,在72小时防治黄金期内与病害“赛跑”。然而,传统的病虫害识别模式弊端明显,准确率不足60%,蚜虫漏检率高达35%,严重制约着烟叶品质的提升。

转机出现在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敏锐捕捉到智慧农业发展机遇。数字化团队勇挑重担,汇聚植保专家、农技人员和种植能手等多方力量,运用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建立病虫害及营养缺素知识图库和防治处方库,创新打造智能病虫害鉴定小程序。

团队成员们纷纷化身“科技翻译官”,以“人机适配”为核心,根据作物叶子的颜色、形态,以及虫子的形状进行智能识别,将复杂的数字技术转化为易懂易用的“种地神器”。通过不懈努力,病虫害识别准确率从60%大幅跃升至92%,蚜虫识别率更是达到100%,成功突破烟叶种植病虫害防治瓶颈。

赋能:从“技术焦虑”到“数字自信”

当数字浪潮涌向滇东烟田,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一个现实难题:当地48岁以上烟农占比超六成,部分“银发”烟农对数字技术既渴望又畏惧,操作智能手机时常常手足无措。

“我们不是要让农民变成程序员,而是让科技长成庄稼汉的模样。”为解决这一问题,数字化团队摒弃“技术至上”的固有思维,将AI算法简化为“拍-传-查”三步极简操作,为数字工具注入“乡土基因”。

“叶皱如麻是花叶,虫聚如蚁快喷药……”团队精心编写农谚化教程《田埂手册》,把“算法”“图谱”等专业术语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口诀,并配套方言视频。同时组建田间数字扫盲队,以“手把手包教会”的方式,助力200余名平均年龄超60岁的烟农在1周内掌握操作技能,消除技术隔阂。

“就像给孙子拍照片发微信一样简单!”培训员胡宝玉举着手机,在田埂上演示操作,大家跟随步骤尝试着。“遇到问题先拍照,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就找我们问。如果遇到特殊的病虫害,我们会上门服务,大家放心。”

胡宝玉(右一)在田间指导烟农使用智能手机。

通过这套“智能+人工”的有效组合,旧县街道烟叶病虫害识别防治的响应时间,从过去的两三天大幅缩短至两小时以内,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烟农的时效。

68岁的赵红兵便是典型代表,从最初“怕碰手机”,到如今每日主动巡田拍照,还成了邻里间的“病虫害顾问”。数字鸿沟在温情服务中逐渐消弭。

裂变:从“单兵突进”到“协同共治”

“当烟农们用AI守护烟田时,他们不仅是技术受益者,更成了乡村现代化的主角。”胡宝玉在培训日志中这句话,道出了旧县街道推行数字化识别烟草病虫害实践的深刻意义。

在这里,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正在形成:技术下沉需剥离90%冗余功能,保留10%核心需求;场景再造要让工具融入农事习惯,而非颠覆传统;治理耦合则以烟田数据为支点,撬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变革,更体现在服务理念的迭代升级。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以数字化烟田服务为试验田,构建起“AI前端精准发现病虫害+农资调配后端快速响应的协同治理”机制,将防治响应从72小时压缩至4小时,为应对农村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应急响应等提供了新思路。

正如滇东烟农传唱的新农谚:“手机是新农具,数据是新农资。”当数字技术以农民看得懂、用得会的方式扎根土地,这场关于“叶子”的革命正以润物无声的姿态重塑乡村生产生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写下鲜活注脚。

作者:徐思琦 刘晓倩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