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有一个被青山环抱的小村庄——径山村。这里96%的森林覆盖率让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0000个/cm³,万亩竹海与千亩茶园相映成趣。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个户籍人口仅1662人的山村,正以“零碳”为笔,绘就一幅生态共富的新画卷。
“三碳联动”破题:从资源禀赋到绿色动能
径山村的低碳实践始于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我们村毛竹林碳汇储量超万吨,年日照1944小时,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绿色银行’。”村党支部书记俞荣华介绍。围绕“生态固碳、产业降碳、数字管碳”三大路径,村里打出组合拳。
生态固碳。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发全省首个村级竹林碳汇项目,科学抚育2000亩毛竹林,配套碳通量观测站,预计年增碳汇5000吨。“一根毛竹从砍伐到加工,全程可追踪碳足迹。”技术员李伟指着碳汇监测平台说。
产业降碳。光伏板“爬上”农家屋顶,50户农户享受“政府补+村集体奖”双重补贴,总装机300kW;游客中心“披上”光伏建筑一体化外衣,年发电自给率达90%;智慧茶园里,传感器实时调控水肥,减少20%碳排放。
数字管碳。村委大屏上,数字驾驶舱动态显示全村用电、碳汇等数据。村民王大姐的“低碳积分”已累计120分,“垃圾分类攒积分,换了台节能风扇,实惠又环保!”
“小积分”撬动“大变革”:村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如何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径山村有一套“软硬兼施”的法子。
创新“无保洁员村”模式,将环境治理写入《禅村公约》,乱扔垃圾者扣积分,屡犯者暂停村集体福利,坚持硬约束。推出30项低碳行为积分规则,1积分=1元等价物,可兑换日用品或折现。2024年,村民因绿色出行、光伏发电等累计兑换12万元,实施软激励。
“以前觉得低碳是政府的事,现在自家光伏板发电能赚钱,谁不积极?”村民张建国笑着说。目前,全村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44%,年碳减排超6000吨。
“茶竹+低空”: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低碳如何赋能产业?径山村给出跨界答案。
碳标签茶走俏市场。扫描茶叶包装二维码,种植、加工、运输的碳足迹一目了然。“碳足迹少的茶,每斤溢价15%仍供不应求。”茶农陈明说。
天空经济助农增收。无人机在茶园上空穿梭,既喷洒生物农药,又载客俯瞰竹海。低空观光项目运营半年,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30%。
径山村的实践印证了三点经验。一是政策集成是引擎,整合国家碳达峰试点、省级碳汇交易等政策,形成“四级联动”支撑体系;二是技术普惠是关键,用“傻瓜式”光伏设备、积分App降低参与门槛;三是利益共享是根本,让村民看得见减碳收益,从“要我低碳”变“我要低碳”。
眼下,径山村已正式纳入首批“中国零碳镇村促进项目”试点名单,村委会主任俞荣华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希望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零碳乡村就是未来乡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