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试种的鲜食玉米,那边是我们引进的小番茄品种……”6月下旬,在食为先的有机农业园区内,肖卫超给记者专业地介绍起园区有机种植的详细情况。
虽然只有32岁,但肖卫超对各种农业技术却能信手拈来,说起不同品类的蔬菜种植管护也头头是道。
来自河北邢台的肖卫超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刘各庄村的食为先农业园区工作已经十余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农人。
早在十几年前,肖卫超还是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肖卫超就来到该农业园区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实习,也是从那时起,他正式接触农业,成为了一名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农业从业者。
从实习到正式工作
“新农人”已入场
2014年,肖卫超从学校毕业后,带着实习期间的体验,肖卫超又回到实习期间曾经战斗的地方,成为公司的正式职工。十一年间,肖卫超从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农业园区的负责人,并利用课余时间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这样的经历,让肖卫超倍感自豪。
据了解,该农业园区目前占地500亩,是一家以“有机”为核心,以“生态”为理念的新时代“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的农业产业公司,集果蔬种植、采摘、农产品生产销售、共享农园、休闲度假、参观体验、社会参与为一体,打造了一个农产品互联网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的实体企业。
“我们的农庄主打一个安全可靠!”作为见证公司发展的“元老”,肖卫超对公司的有机农业发展信心满满,谈起发展历程也如数家珍:“2012年,公司在进行土地流转前进行了3年的有机蓝莓种植和5年休耕。流转后5年内使用高碳肥,种植豆科作物及绿肥进行养地。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堆肥发酵、休耕轮作,来增加土壤碳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园区土壤性能和肥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增加,能量满满,为种植出健康、美味、营养的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我们每年夏天都会采用生态型土壤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消毒,现在园区的土壤更加疏松也更有活力,走到田间随处可见蚯蚓粪,收菜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带出蚯蚓。眼下进入7月,我们春茬蔬菜拉秧,就要开始土壤消毒啦!”
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帮助下,今年园区引入了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促进了土豆、红薯、花生等作物的清洁化生产。此外,农用酵素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有机种植方式,不仅替代了部分肥料,也让整个园区形成了一个内部生态循环圈,同时提升了番茄、草莓等果蔬风味。
“农田生物多样性技术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肖卫超介绍,通过种植蛇床草、薄荷等蜜源和趋避植物,园区吸引了更多传粉昆虫和天敌昆虫,形成了良性的农田生态系统。
从基层员工到管理者
“土专家”养成记
十几年来,肖卫超以农民为师,向技术专家虚心求教,终于让园林专业背景出身的自己转身成为了有机食品种植与管理的行家里手。
今年74岁的蔬菜名优专家曹华是肖卫超学习技术的师傅。曹华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退休后,被公司聘请为技术顾问。于是,每次曹华来到园区,肖卫超都会有专业上的问题请教曹华。
有一次,曹华提到“优质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产品要从种子的选择做起”。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理念也在肖卫超心中扎下了根。在曹华和肖卫超等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使用安全可靠的优质种苗”成为了公司基地人人都要践行的重要理念。
“在曹华老师的指导下,引进了心里美萝卜、核桃纹大白菜等老口味蔬菜,园区正是老北京口味蔬菜品种三大示范基地之一,种植的北京老口味蔬菜,不仅唤醒了北京市民舌尖上的记忆,也让新市民们可以吃上本地生产的安全放心的蔬菜。”肖卫超说。
从一名基层员工到一名管理者,肖卫超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意识到了科技团队支撑的重要性。今年6月,肖卫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拿到了中央民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在完成自考本科学业过程中,肖卫超从老师那进一步学习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经验,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据肖卫超介绍,目前,公司已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拥有教授、研究员、博士、高级农艺师等20余人组成的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以及自有农业相关技术人员数十人,为优质蔬菜、水果的种植提供了技术保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