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不仅是抵抗饥饿的主食,更是联结世界、凝聚中非友谊的纽带。
今年6月,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中国农村发展卓越中心协同WFP西非反饥饿和营养不良卓越中心在科特迪瓦和几内亚实施的西非稻米价值链项目顺利结项,切实提升了两国项目区的粮食安全水平与小农户生计。
近日,第五届中非稻米价值链合作研讨会暨西非稻米价值链项目总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来自多个国家政府部门、驻华使馆、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及国际组织等的150余位代表与会,共同总结西非稻米价值链项目成果和经验,探讨中非农业合作未来方向。
需求导向 中国技术助增产
水稻在科特迪瓦和几内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两国虽具备一定的水稻生产能力,但仍存在着需求缺口,每年花费大量资金用于稻米进口,在稻米增产和产后减损上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22年11月,西非稻米价值链项目在科特迪瓦和几内亚10多个社区启动,在盖茨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下,WFP中国农村发展卓越中心联合WFP科特迪瓦和几内亚国别办公室、WFP西非反饥饿和营养不良卓越中心,协同中国农业农村部及中资企业,引入高适配性的中国农业解决方案,推动当地稻米价值链提升,直接惠及了3000多户农民。
“小农户在稻米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首先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了解小农户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WFP几内亚地区办主任伯纳德·德拉穆说。
两国传统农作方式制约着农业发展,水稻生产效率低下。为此,项目提供了1675公斤种子、13350公斤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拖拉机、脱粒机、运输摩托车等10多件小型农业机械,并为社区水稻种植户提供现场培训和咨询。
“以前,村子里的农户使用编织袋存放稻谷,袋子直接与地面接触,没有很好的防潮措施,虫害、鼠害、霉变问题比较严重。我们将小钢仓发放到农户家里后,看见许多农户在小钢仓顶层加上了防雨搭,底层用水泥做了排水槽,粮食的仓储能力大大提升。”辽宁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曲运盛介绍。
项目不仅为两国引入600套中国制造的小钢仓,还搭建4座社区粮仓,提高了水稻社区及小农户仓储能力,并在科特迪瓦引入小钢仓生产线。此外,项目在两国部署2条多功能稻米加工线,替代传统手工或陈旧的碾米机,稻米加工的碎米率显著下降。
科特迪瓦项目区的农业小组喜获丰收。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供图
“WFP及合作伙伴的到来改变了我们水稻生产的情况。如今,我们的丰收成果不再受到火灾、霉变和炎热气温等条件的影响,我们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因为害怕仓储损失而被迫低价出售粮食了。”几内亚零饥饿村庄巴南科村农业小组的组长兰西内·卡马拉说,“项目增强了我们社区的粮食安全与韧性,如今,其他村庄也在学习我们的经验。”
WFP的项目评估报告显示,通过推广改良种子、化肥和小型农具,科特迪瓦和几内亚项目区水稻生产力提升了20%—40%,产后损失从30%削减至15%,农户收入增长约30%。
聚焦人才 确保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与知识传播关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WFP在项目地开展参与式培训,针对田间管理、农机操作、加工设备维护等实际场景,开发情境化课程,通过实地操作指导,让技术员及农民亲身体验和操作设备。
“我们还联合中国专家及科研教学机构,开发了9个有关农业机械和稻米产后减损的课程。课程发布在WFP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上,不仅供本项目使用,也便于其他有相关需求的发展中国家获取。”WFP中国办公室项目官员封岩介绍。
此外,WFP还举办了两期赴华水稻价值链考察,组织科特迪瓦和几内亚政府官员、项目官员及农民协会带头人等20余人来到江苏省和四川省,深入了解中国水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设备,学习管理模式和运营经验。
科特迪瓦水稻发展署署长雅各巴·登贝莱就是其中一员。在参观四川省的水稻示范基地时,他对全程机械化生产印象深刻,表示希望将更多中国技术引进科特迪瓦,推动水稻生产的技术革新,从而提升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女性在科特迪瓦和几内亚水稻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项目特别关注女性在水稻价值链中的参与,实现女性经济赋能。据WFP西非反饥饿和营养不良卓越中心主任马克·尼尼介绍,在几内亚,有超过1000名妇女参与项目培训,当地稻米产量提升的同时,妇女的决策权也有了显著提升。在科特迪瓦,98%的女性深度参与项目,其中超过半数的女性在家庭决策和稻米产后加工、仓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项目区妇女学习农机操作。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供图
西非水稻价值链项目与几内亚零饥饿村庄和学校供餐计划展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能。
“在几内亚,82%的人口每天只吃一餐,15%的人口每日两餐,只有3%的人口能够保证一日三餐。零饥饿村庄目标是使社区自给自足,保证粮食安全与营养。”WFP几内亚国别办公室副主任下村理惠说,“我们希望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参与其中,父母通过参与西非水稻价值链项目提升收入;让女孩能够上学,女孩在学校吃到营养的热餐,课余时间有精力参加更多活动;孕妇也能获得更多营养,确保胎儿健康诞生。这样,良好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WFP西非反饥饿和营养不良卓越中心项目官员塔赫·西埃·皮埃尔表示,在WFP的支持下,科特迪瓦政府直接向小农户采购粮食,项目区收获的稻米也能直接被学校采购,用于餐食制作,提升学校餐食水平。“项目帮助科特迪瓦项目区提高了稻米自给率,提升了粮食韧性,参与者现在至少能够保证一天两餐,餐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他说。
深化沟通 共话合作新机遇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不断升级,离不开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国际组织等相关方的共同努力。研讨会上,各方代表也基于各自经验,就未来中非农业合作的机遇展开了研讨。
“中国与非洲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地区冲突等影响粮食安全的共同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樊胜根表示,中国与非洲要注重加强政策合作;加速技术共享与本土化,以需求为导向,让中国技术真正在非洲落地;增强小型机械、太阳能、电能等领域的农业基础设施援助;做好城乡政策协调,保障小农户更好地与市场连接。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援外项目负责人刘法谋介绍,该公司在非洲不仅传授了高产栽培技术和实用的机械操作与维修技术,而且探索出“公司+N”的生产组织模式,并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制定了旱季和雨季粮食和种子生产的标准化流程。他认为未来中国的援非稻米项目可以从杂交水稻本地化制种落地、雨养旱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全产业链适配的农机投入和操作、农机维保人员培训、耕地恢复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化。
项目区农民参加现场示范培训。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供图
非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达科拉强调了非洲水稻种植中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措施:培育抗旱水稻品种;引入智能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小农户修建水坝并采用地下水补给技术以优化雨水收集与储存;构建早期预警系统以增强水稻种植的气候韧性;同时加强非洲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及农民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实践合作与联合研究,推动稻米价值链的整体提升。
“全球性问题是无法通过单个组织和国家解决的,必须依靠多方的通力合作。我们始终重视伙伴关系,通过凝聚共识确保各方协同推进目标。”盖茨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副主任朱庆华说,“中国在水稻产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为非洲农业系统转型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支撑。未来,我们也将继续与各方伙伴合作,推动更多项目的实施。”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治理、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大局,稻米价值链的发展正是推动粮食体系转型的重要突破口。”WFP驻华代表赵兵表示,中国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全球减贫事业和提升粮食安全水平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中国的知识、技术、经验有着很强的复制和推广价值。未来,WFP也将继续与中国合作,推动中国技术在非洲的本土化应用,切实增强非洲农业韧性和长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我们共同的愿景是帮助非洲打造一个稻田繁荣、农民富裕、没有孩子饿着肚子睡觉的大陆。”赵兵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