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草畜平衡发展备受关注,畜牧业转型升级亟不可待。位于祖国北疆的呼伦贝尔农垦肩负使命,自2013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校携手合作以来,在生态草牧业领域精诚协作,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共同打造了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区,为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修复、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从草地恢复的生态奇迹,到草业种植的富民硕果,再到智慧羊舍的科技革新,呼伦贝尔农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征程上,步履坚实,成果斐然。
苜蓿草收割场景。
在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场公司,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潘庆民研究团队“天然草地恢复改良技术”,通过“生物促芽、养分增效、水分同步”的技术措施,显著提高了草地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采用条带式间隔修复模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提升了草地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生态功能。累计改良15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区牧草产量(本段中牧草产量均为鲜草产量)由 156公斤/亩增加到371公斤/亩,产量增加了1.38倍。其中,羊草产量由42公斤/亩增加到229公斤/亩,增加了4.45倍;羊草高度由35.8厘米增加到64.4厘米,增加了80%;羊草密度由144株/平方米增加到556株/平方米,增加了285%。
在开展天然草地恢复的同时,引进牧草新品种并开展人工草地种植,显著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天然草地快速恢复的技术成果和专利产品,更是草地恢复的“利器”。目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已经完成修复退化草地200万亩,生物量提高40%以上;高产人工草地种植示范20万亩,产量提高20%。低水分青干草烘干生产线和青贮裹包生产,不仅解决了饲草加工难题,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饲草品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在呼伦贝尔,草业种植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呼伦贝尔农垦特尼河农牧场公司人工草种植基地,苜蓿、燕麦、苜蓿花等优质牧草茁壮成长。针对我国养殖用量较大的苜蓿、燕麦,呼伦贝尔建立了资源圃,引进苜蓿资源46份,燕麦资源108份进行引种筛选,并研发了密植、根瘤菌接种等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团队研发的苜蓿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和燕麦一季双收技术,自 2016年起在呼伦贝尔农垦累计推广种植苜蓿、燕麦3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5亿元,让农牧民切实尝到了科技种植的甜头。
选育培育适应高寒区苜蓿、燕麦、饲用甜高粱等饲草新品种,发展抗寒抗旱、水肥耦合、化学调控抗倒伏、病虫草害生态防控等饲草高产栽培技术与耕种模式,研制天然草地快速恢复适用肥,综合发展青干草、青贮裹包、黄贮等饲草加工技术,奠定了国内单体连片百万亩饲草基地的产业基础。
在加工环节,加工销售中心以科技为支撑,采用青贮裹包、干草打捆方式,并引进菌剂保障发酵品质。2024年,该农垦投入60台件设备,加工苜蓿青贮6200 余吨、燕麦青贮1200余吨,苜蓿干草900余吨、燕麦干草600余吨。同时,推进技术创新,试验加工苜蓿草颗粒等,计划安装烘干设备,探索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提高附加值。在储运体系建设方面,2023年建成4470平方米干草棚,争取新建2座2000平方米干草棚,配备先进设备保障收获效率,严格控制干物质含量。2025年将完善第十一连(队)干草棚设施,确保饲草稳定供应。
呼伦贝尔农垦哈达图农牧场公司的“智慧羊舍”,就是呼伦贝尔农垦草牧业融合智慧养殖的生动实践。在原有羊场的基础上,呼伦贝尔农垦进行了全方位的“智慧羊舍”改造,增加了自动通风、智慧分群管理、喷淋消毒、精准饲喂和养殖微环境监测系统等功能,实现了“生态发展、智慧繁育”,开启了智慧养殖的新时代。
呼伦贝尔农垦以筛选的优质呼伦贝尔种公羊及引进蒙古国羊胚胎生产的公羊作为父本开展呼伦贝尔羊的提纯复壮工作,F1代羔羊初生重、3月龄和6月龄体重显著提高,形成了红头短尾呼伦贝尔羊新品系。利用项目研发的饲料产品服务呼伦贝尔羊两年三产暖牧冷饲高效养殖模式,两年三产与母子一体化营养调控技术,让呼伦贝尔羊在科技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为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草地恢复、草业种植和智慧羊舍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的典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生动实践。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还将在今年7月10日到13日承办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持续推动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以农垦力量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展望未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推动草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草原牧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贡献更多的农垦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