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光洒向大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的广袤麦田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放眼望去,麦浪翻滚,绿意盎然,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田间地头,农技专家精准指导、节水滴灌高效运转、植保无人机低空穿梭……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共同绘就了第二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图景。从良技良法的大力推广,到智慧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到高效植保作业的全面实施,一项项农业新技术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为粮食稳产增产、职工稳步增收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丰收筑牢了坚实的基石。
农技下沉,丰收底气更坚实
清晨,第二师二十二团十连职工唐涛早早地来到自己流转的110亩麦田边。当时,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后续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唐涛心中满是对麦田生长状况的关切,他熟练地拨通了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高级农艺师赵庆秀的电话,希望能得到专业的指导。
不到两小时,赵庆秀便与连队“两委”成员一同出现在了田间。赵庆秀目光专注,仔细地观察着麦苗的长势,随后向唐涛详细讲解起田管要点。“今年推广的‘缩行增株、主茎成穗’技术效果显著,有效分蘖增加、株高降低、主茎成穗率提高。当前要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注意氮磷钾的科学配比……”赵庆秀说。赵庆秀所介绍的这项技术凝聚了二十二团两年多的摸索经验,它的应用让团场1.5万余亩冬麦在春管关键期呈现出喜人的长势。
为了确保先进技术能够真正落地,二十二团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备足了农资机械,还组织了20余名团场专业技术人员和连队“两委”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他们常态化地监测苗情,及时为职工们提供病虫害防治的专业指导。“专家天天在地头,根据苗情精准开‘处方’,麦子长得壮,我们心里特别踏实。”唐涛说。
科技支撑带来的成效十分显著。在2024年,二十二团小麦高产“百亩田”亩均单产达到了747.34公斤,“千亩方”亩均单产也达到了718.9公斤。今年,预计亩均将增产20.6公斤,职工们每亩地能够增收51.1元。
滴灌灌溉,节水增收双赢
在三〇团三连的高标准农田里,职工高诗安站在麦田旁,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一亩地只用20多方水,效果却很好,水费省了,成本降了,节水技术真是宝!”他望着长势旺盛的麦田,对高效运转的滴灌系统赞不绝口。
滴灌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管道将水肥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具有省水、省工、节肥、高效等显著优势。近年来,第二师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新建泵房、铺设管网、配套滴灌带……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过去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成活率与种植效益。
“从早期的沟灌到如今全域推广的高压滴灌、智慧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革新极大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三〇团三连党支部书记梁慧慧回顾起灌溉技术的变迁,感慨万千。在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上,第二师更是将节水理念融入系统工程之中。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了一套覆盖农田灌溉、智慧管理、资源统筹的节水技术网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第二师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科长吴翔伟介绍:“目前,全师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突破130万亩,以高压滴灌、智慧灌溉及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正为现代农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不仅意味着水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职工们在节水的同时实现了增收,真正实现了节水与增收的双赢局面。
飞防织网,植保高效放心
近日,在二十一团十一连的麦田里,麦穗饱满低垂,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种植户吕翠翠流转的150亩小麦此时进入了关键期,在连日的巡查中,她敏锐地发现了蚜虫的踪迹。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刻不容缓,经团技术人员确认后,她立即拨通了“飞手”肖和旺的电话。
肖和旺接到电话后,半小时内便赶到了地头。他熟练地进行着装药、起飞、喷洒等一系列操作,无人机在他的操控下精准地穿梭于麦田上空,均匀地洒下药剂。“无人机打药效率太高了,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150亩。及时防住蚜虫,收成才有保障。”吕翠翠对飞防作业充满了信心。
“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每天能完成600到800亩。”肖和旺介绍道。他原本是团场职工,在2015年,他看准了植保无人机的市场前景,通过专业培训投身到了植保服务行业。随着业务的不断壮大,他联合其他职工成立了合作社,如今,他们的服务范围已扩展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等地,为更多的农户提供着高效的植保服务,自己也走上了致富路。
“团里的技术员三天两头来指导,浇水、打药、施肥,手把手教科学种田。”看着茁壮的麦苗,吕翠翠笑容满面,“技术跟得上,麦苗就壮实。这几年亩产都稳定在1300斤以上,多亏了现代农业技术和团场支持。”
当前,二十一团正积极组织连队“两委”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密切监测苗情、墒情、病虫害“三情”,为职工们提供精准的指导。同时,运用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智慧系统等科技手段,精细化开展“一喷三防”等田管工作,全力为冬小麦的丰产保驾护航。
第二师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不断地创造奇迹。科技赋能农业的一系列举措,让粮食稳产增产有了保障,也让职工们的收入稳步提升,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出了强大的力量。
作者:李嘉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