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的三江平原,碧野千里,大豆、玉米、水稻迎风挺立,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希望。在黑龙江佳木斯,从市到县、由乡至村,一场关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点攻坚行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正在全面提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优质商品粮基地,2024年,佳木斯市粮食总产达到233.6亿斤,大豆平均单产达到334.5斤/亩。今年,佳木斯市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在全市范围内遴选1万块300亩以上的大地块,整县制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力争玉米比全市平均单产水平增产40%以上,大豆增产30%~45%,水稻增产15%~30%。
在全国谋划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路径的关键时刻,佳木斯市的探索具有风向标意义:如何统筹政策、技术与服务,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如何以科技驱动增产?近日,记者深入佳木斯一线,探访这片黑土地上的增产实践。
高位推动——
以“一号工程”为核心,系统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实落细
早春时节,龙江大地冰雪未消,佳木斯市关于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谋划早已启动。3月1日,佳木斯市召开市院(校)共建科技支撑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会议,对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市委书记丛丽强调,要搭建“院(校)市”共建平台,推动科技助力农业生产,全面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佳木斯市把强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确立为“一号发展工程”,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首要任务。佳木斯市提出以科技为支撑,实施“四双工程”:10个科研院校联10个县(市)区、100名农业专家联100个乡镇与合作社、1000名农技人员联1000个村屯,指导万户农民种出万块高产田。
围绕这一系统工程,当地建立起“党政统筹、科技支撑、推广落地”的三维责任机制,形成决策、研发、应用的一体化责任体系。具体来看,党政部门承担决策督导职责,科研院所负责技术攻关,农技推广部门推动实践转化,涉农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配合执行,齐抓共管、同向发力。
“我们同步开展粮食单产提升的产业链、创新链、增产链‘三链融合’,压实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责任,做到组织领导、集成方案、科技人员、技术措施、智慧农服‘五个到位’。通过系统制度设计,力争为寒地粮食主产区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单产提升新路径。”佳木斯市副市长窦鹏辉表示。
具体落实层面,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搭建起涵盖农技、农机、种业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分工明确的推进体系。围绕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先后召开调度会、协调会,细化整县整村推进方案。
“我们同步印发实施方案,突出‘五良’融合、集成示范、主体带动、防灾减灾和绿色高效等关键举措,21项主推实用技术计划推广面积超过3500万亩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葛本东介绍,今年,佳木斯将围绕“高产目标落实到田、好技术服务到人”,打通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项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科技赋能——
组建“专家队”,制定技术集成方案力求精准指导、有效增产
季节转换到了盛夏时节,富锦市向阳川镇友谊村,延绵的大豆田绿意盎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傅驰野一大早就来到田边,等待省农科院的专家和农技人员前来“把关”。“今天要喷施营养液和中耕松土,还是请他们指导更放心。”傅驰野说。
这片地块面积超过1万亩,是省农科院与富锦市共建的高标准示范田,去年种玉米,今年倒茬种大豆。从过去凭经验种田,到现在依靠科技专家“把脉问诊”,从选种、整地、播种,到施肥、防控、收获全程有指导,傅驰野说:“心里更踏实了。”
科技,是撬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关键支点。但现实中,农业科研机构分散、服务对象分割、成果转化不畅,一直是制约“科技下田”的痛点。佳木斯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既是农业大市,也集聚了多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把“科研力量”转化为“田间战斗力”?佳木斯市政府以正式函件方式,向“三院四校”发出邀约,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派出科技特派员,参与全市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这场“点将”之举迅速得到积极响应。158位科技专家报名参加,与佳木斯市1498名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人员共同组建“专家支撑队”,对接整县推进任务,并签订了明确的对口帮扶协议。至此,专家力量集结完毕,科技与农技合力蓄势待发。
“佳木斯地广温差大,横跨中温带和寒温带,不同区域对品种、栽培、农机的要求并不相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院长丁俊杰说,要实现精准指导、有效增产,必须制定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的技术集成方案。
去年,该院联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大豆为切入点,构建出一套“增产链”技术路径,从优品选种、大垄密植,到一喷多促、控旺防病、机收减损,系统集成12项关键技术。今年,“增产链”路径正向玉米、水稻延伸。
在此基础上,佳木斯市还组织农科力量,分区域、分积温带、分作物制定《市·院(校)共建科技支撑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技术集成方案》,为基层推广人员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法”可依、有“技”可循的全流程指导。
田边,整齐的大豆垄通风透光。傅驰野一边观察植株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这边地势高,用大垄三行,种合农66,增产潜力大;那边低洼地,用大垄四行,种黑农531,耐涝性强。施肥也讲究,用宽幅喷杆打药机喷得匀。”他说,这些做法,都是在与农业科技人员一次次并肩作战中学会的,“现在种地不光靠经验,还要讲科学,这样才能把地力充分发挥出来,把产量提上去。”
责任到人——
以“地块为单元”压实责任清单,一块田一张表,一张表一个方案
技术方案有了,专家也到位了,真正的考验,是如何把方案变为实效,把技术落到地头。佳木斯市坚持从“责任”入手,采取以地块为单位、分片包干的方式,对每一块田、每一项措施、每一个人都明确责任清单、工作清单、落实清单。这样的做法看似基础,实则考验组织统筹和执行力,一旦层层压紧压实,就能确保各项增产措施精准到田、落实到人。
从去年底起,佳木斯市组织各方多轮会商,形成“集成技术方案”“地块清单”“科技人员清单”“推广人员清单”和“农资产品清单”五张清单,任务逐块分解到田、责任逐级落实到人。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两次组织各县(市)区上报重点田块,逐一明确路线图、施工表、责任人,确保每一块田都有具体的行政负责人员、技术指导力量和田间管理队伍。
在桦川县悦来镇双兴村,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2万亩水稻田被纳入重点推进区。田头竖立的大型展示牌上,清晰标注着创建面积、插秧时间、栽培要点,以及“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的成员与职责。县长挂帅领衔,包乡技术专家、包村技术指导逐一对应,谁负责、谁指导,一目了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是这块田的包乡技术专家。他自2019年院县共建启动以来,年年蹲点指导,见证了这里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基质旱育壮秧、北斗导航插秧、“天地空”立体防控……去年,这片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超1200斤,成为全市首批无人智慧农场示范点,也为扩大推广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
“以前种田靠经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该问谁、怎么改。现在科技人员常年在田,有啥问题随时就能问,干活效率高了,心里更有数。”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赵德山说。
“一块田一张表,一张表一个方案”,这是佳木斯市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基本打法,也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人人熟知、条条落实的工作指南。
在汤原县,全县23块重点单产提升地块已全部建立包扶机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股股长张琪介绍,农户手中都有一本“技术包扶手册”,上面写明了三大作物分类对应的包联科技专家、农技人员的姓名和电话,确保有问题找得到人,有措施对得上表。
去年秋收,汤原县香兰镇大屯村玉米示范田实收亩产超过2000斤。秋收时同步开展深翻整地,为来年稳产高产打下基础。“责任压实了,科技人员严盯死守,我们村去年有了个好收成。”大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和说,“这套办法今年还得坚持下去,不能松劲儿!”
打造标杆——
从“指导”转向“引导”,在耕种管收全链条激发种粮主体积极性
无论是“藏粮于地”还是“藏粮于技”,人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佳木斯市坚持把“典型带动”作为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重要抓手,各县(市)区联合科研单位和农技力量,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分类打造教练田、示范田、展示田等示范区块,积极引导种粮主体从“要我提升”向“我要提升”转变。
在距离佳木斯市区20多公里的郊区敖其镇兴隆村,一块面积为500亩的玉米田郁郁葱葱。敖其镇党委书记李塬淇介绍,这是郊区市政府与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联合打造的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五长制”示范田,也是一块“教练田”。所谓“五长制”,即由区长、农科院院长、农业农村局局长、乡镇长、农技推广站站长共同担任责任人,依托玉米“增产链”技术路径,力争打造单产提升示范样板。
由于地块紧邻主干道,路过的村民看到庄稼长势好,常常主动前来请教品种和种法,一来二去,“教练田”就带出了不少“新徒弟”。去年该地块种植大豆,亩产达到568斤,创下了佳木斯郊区敖其镇旱地大豆高产新纪录,亩均增收超300元。今年改种玉米,不少农户主动来“取经”,回去照着学、跟着种。“看得见效果、算得清收益,农民学得快、干劲足。”李塬淇说。
示范田不仅展示新品种新技术,也体现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的优势。佳木斯市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推动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通过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方式实现统一作业、集约管理。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鹏程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15个适度规模经营示范村,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597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924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近五成。
在富锦市,新超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社通过统一管理、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农民不用伸手,耕种管收我们全包。”联社理事长周刚说。去年,联社在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试点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了3000多亩玉米,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亩均增产200多斤,总增产超60万斤。今年,他们计划扩大技术应用范围,推动更多地块实现节本增效。
“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知道技术用上去,种得好就能多收多挣。”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明秀感慨道。她回忆,往年汛期前常要挨家挨户催农户挖排水沟,今年她到地头一看,沟早已整好。她介绍,现在富锦市每个村屯都有专职农技指导员,科技人员还通过快手、微信等平台远程答疑、推送指导视频。“我们也跟着专家学,学会了再教农户,大家一块儿提升。”
当前,佳木斯市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已累计打造示范田377.9万亩,辐射带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超过560万亩。下一步,佳木斯市将持续把单产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科技支撑,压实责任落实,推动更多田块提质增效,在端牢“中国饭碗”中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王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