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筑工人刘诗利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读书的视频走红网络,镜头里的他,一副黝黑的面孔带着淳朴的笑容,洗得发旧的衣着透露着简朴,站在陈行甲新书签售会现场,显得有些局促。陈行甲发现后,主动签名赠书并拥抱了他。“看了好多遍,热泪盈眶……”网友们纷纷为这段视频点赞。那么,爱逛书店的建筑工人刘诗利为什么戳中了人们的心?
初中学历的刘诗利曾是家乡的民办教师,后为生计辗转种地、打零工。来北京打工的日子里,为了省钱,他甚至住过公园长椅、打过地铺。即便如此,当他找不到零工时,却愿意骑行三十公里去书店,只为静静地读上几个小时书。“一边干活一边提升自己”,爱逛书店的刘诗利戳中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知识、对热爱之事最纯粹的渴望。在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充斥的快餐文化时代,他坚守传统阅读的那份纯粹,十分难能可贵。
脚下荆棘却胸怀星辰大海,身处尘埃却心向桃源诗篇,正是这种反差感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生活的重压并没有泯灭他心中对阅读的热爱,相反,他从阅读中找到了滋养心灵的营养。阅读带给他什么?他爱看的词典和工具书能帮助其提升工作技能,诗词则能陶冶情操、启智增慧。阅读带给他的是生存的知识技能,更是从容面对生活重压的底气,让他能够穿透生活的压力,驱散焦虑,始终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这种心态也正是现代人在无处不在的精神焦虑中最难觅得的宝贵财富。
值得欣喜的是,在全民阅读的春风里,越来越多的“刘诗利”正在涌现。“外卖诗人”王计兵在送餐间隙写下6000多首诗,用诗句丈量城市;甘肃农妇“田鼠大婶”裴爱民在忙碌的农事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乡土生活……这些来自基层的阅读者,用对知识的热爱诠释了阅读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道微光,鼓舞更多为生活奔波的人,去到书本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广泛开展,从城市到乡村,阅读公共服务网络初具规模,阅读更加便捷化,书香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群体年人均阅读量从2012年的1.7本增长到2023年的3.2本。图书馆、乡村书屋、数字阅读平台等设施也给没有条件买书的人提供了阅读的便利。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刘诗利身上我们看到,对阅读的热爱无关学历和职业,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从阅读中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世界。在全民阅读时代,我们更应积极推动农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读书活动,为更多“刘诗利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让书香飘满城乡的每个角落。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