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片地pH值高达10以上,同时盐碱并存、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作物根本扎不了根。如今,镇赉县以‘柠檬酸石膏+生物有机肥’改土培肥为基础,以耐盐碱作物为核心,以微生物技术破难题,改良后的土壤疏松透气,盐碱地得以‘呼吸’,作物根系得以蔓延。通过向土壤中注入特定微生物菌群,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产生腐殖质,增加土壤孔隙度,进而改善土壤的透水性,从根本上破解了盐碱土‘板结硬土’难题。”吉林省镇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宝山介绍说。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不仅是我国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大区域之一,同时还是世界上苏打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大的集中区之一。该区域被嫩江和松花江分割成南北两大区域。其中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就位于南面区域,该区域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省松原市、白城市、通榆县和长岭县等地。镇赉县地处北纬45度“黄金水稻带”,具备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有利于植物养分吸收的天然地理优势;在镇赉县境内流淌的111.5公里嫩江水,则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活力;镇赉还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也被称为从未污染的处女地,域内多为碱土,盐碱成分主要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前作物产量低主要受到是盐碱的影响。1988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以稻治碱、以稻治涝”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措施,历经三代人的多角度探索、研究与推广,经过种稻改良,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土已经变为了优质的弱碱性黑土,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弱碱性黑土,让生长在此处的稻米拥有了更高的营养价值。
过去,镇赉县嘎什根乡曾被称为“困惑的西北角”,如今已成为吉林省第一水田乡,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录。镇赉县已成为吉林省第一水田大县,水稻种植面积155万亩,水稻产量超20亿斤,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镇赉大米”被指定为G20杭州峰会的食用米,打入江浙闽市场;成功入选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公示名单。这一问题的破解,是“以稻治碱”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科技赋能生态修复的创新力量。
近年来,在镇赉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与吉林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将柠檬酸副产物与微生物技术相融合,构建出“柠檬酸石膏+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激活剂”的复合绿色改良体系。这种技术较传统方法降低成本40%,实现“以菌治碱”,形成“治碱—肥田—增产”的良性循环。
依托新质生产力驱动。镇赉县实现从“改土”到“改智”的跃升。在镇赉县盐碱地改良示范区,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田间布设的“四情”监测站实时采集数据,AI系统自动调节灌溉与施肥方案,实现智能监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吉粳129,在pH值8.5、盐分含量0.3%的环境下仍然能正常生长发育,配合柠檬酸降碱剂、酸性液体肥、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实现“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的双向优化。将柠檬酸副产物变废为宝,每公顷节约成本4000元,走出了一条“产业协同治碱”的绿色循环新路径。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