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大连海事大学驻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老大杖子乡炉上村的队员们,化身乡村学子的“引路人”、教育资源的“传送带”和返乡人才的“铺路石”,用心书写着组织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葫芦岛市委组织部将选优派强驻村工作队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与高校优势。大连海事大学这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队伍,正是组织部门精心挑选、精准投向建昌县老大杖子乡炉上村的人才力量。通过严把选派关,后续强管理、重保障和搭平台,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在炉上村,工作队依托派出单位的强大后盾,服务乡村学子成长的系列举措,正是组织部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激活乡土人才引擎的缩影。
麦田导航:组织牵线,照亮乡村学子大学路
“孩子考了这分数,报啥学校、学啥专业比较好啊?俺们是真不懂,你们帮忙给辅导一下呦!”炉山村村民赵晶晶母亲拿着女儿的高考成绩单,正询问驻村工作队员迟振华。面对信息鸿沟,大连海事大学驻村工作队搭建起志愿填报导航站,化身为政策翻译官和桥梁信息员。将复杂的招生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乡土话,依托海事大学教育平台,整合各高校、各专业的权威信息库。工作队依靠丰富的招生和就业经验,通过面对面咨询会、一对一精准辅导等形式,为像赵晶晶这样的农家学子解答疑问。
大连海事大学驻建昌县老大杖子乡炉上村工作队员迟振华在给学生们义务辅导
自2021年工作队驻村以来,已成功指导县、乡、村近200名高考学子实现志愿精准投递,有效避免了高分低录,尽可能让学子们录取到理想的专业和学校。
海帆课堂:校地联动,点燃乡村学子求知梦
进入暑期,炉上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几间办公室变得热闹起来,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支教大学生李政道正用生动的实验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葫芦岛市委组织部推动校地合作,工作队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大连海事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乡村。
每年暑期,组织部门组织动员、精心选拔海大优秀学子,组成“青春接力”支教团。支教团不仅带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更利用海事大学的特色,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趣味海洋科普、航海文化、基础编程、国学文化、军事理论等特色课程。“我以后也要开大船,也要报海事大学!”孩子们谈到大学梦纷纷说道。
归巢筑梦:组织铺路,搭建返乡学子建功台
如何让乡土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吸引“归巢雁”反哺桑梓?“要多听返乡青年的难题,为他们的创业发声。”“建议挖掘返乡青年的故事,加大宣传力度。”大连海事大学驻村工作队始终关注炉上村在外求学的大学生。
5月20日,驻村工作队开展返乡青年创业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交流,他们发现刚毕业不久的本村大学生张金超有创业的想法,便共同探索商讨食品加工项目。有了思路后,工作队帮助张金超协调相关部门,盘活闲置农房,将退出使用的村小学校舍进行改建,成立了建昌县鑫航五谷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冷面、米线、玉米面条、山楂、大枣蜜饯等产品。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销量喜人。张金超在去年年底又将厂房扩建到1300平米,扩大了生产规模。“真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顺利创业,多亏了组织的牵线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张金超感慨。
联盟聚力:南票实践,组织创新联合舰队
在推动高校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组织部门的创新探索不止于此。南票区在市委组织部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推动下,创造性地成立了高校驻村第一书记联盟,将组织优势与高校智慧的结合推向新高度。
东北财经大学驻南票区九龙街道木匠沟村第一书记张哲铭开展“第一书记”托管班和体育文化活动班
这一联盟汇聚了来自东北财经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渤海大学等7所高校选派的第一书记,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交流、资源共享、项目协同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盟会议,分享驻村心得、探讨难点问题、交流成功案例,打破校际壁垒,灵活调配联盟内各高校的专家教授、科研项目、实习基地、校友企业等资源。例如,金星镇八将营子村第一书记祝巍推动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与金星中学地达成合作,签订实习协议,增强乡村教育师资力量;金星镇英守村第一书记张玉科组织开展“少北拳”进校园活动,邀请省武术协会为金星镇中小学生授课;九龙街道木匠沟村第一书记张哲铭组织11名东北财经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时间为乡村学生开展为期25天的托管班。
南票区高校第一书记联盟如同一个强大的联合舰队,让分散的高校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的跃升,提升了高校服务地方、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效能,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引领、高校聚力”新模式。
组织有力,则人才汇聚;高校赋能,则乡村蝶变。市委组织部通过精准选派、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有效激活了高校这一人才与智力的富矿。无论是高考学子手中的理想录取通知书,乡村孩子眼中被点亮的求知星火,还是返乡青年在家乡热土上找到的广阔舞台,亦或是联盟模式下迸发出的强大合力,都彰显着组织工作的强大引领力和生命力
作者:夏梦思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