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用活热区资源 做精特色产业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发展梯度种业见闻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郜晋亮
  • 2025-07-11 19:19:53

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境内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825米,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多个农业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极为显著。以小江、金沙江沿岸作为突出代表的干热河谷区,属南亚热带气候范畴,这里光照格外充沛,发展特色农业潜力无限。

东川区是云南省27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曾几何时,这里独特的气候类型、海拔梯度以及干热河谷并没有成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反而是被当成自然禀赋不足、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甚至一度还拖了农业发展的后腿。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变化、深化。东川区堪称是最为适宜创制新种质的区域之一。

两年前,云南春晓农业“相中”了东川区的干热河谷气候,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入驻拖布卡镇,在河谷地带的荒滩上建起了占地300多亩种苗繁育基地。如今,这里每年可产出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等种苗6000-7000万株。2024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

基地负责人魏勇告诉记者,之所以会选中东川,正是因为这里的独特的气候。“基地主要生产嫁接苗,全年几乎不停歇。这里冬季干燥、温暖,非常适宜种苗生长,而且棚内不需要增温设备,能节省不少成本。”魏勇说。

这就是气候优势创造出来的产业发展空间。如今在东川区,不同的农业气候类型,不同的地理区位条件都已被梳理、分析得清清楚楚。基于对这些优势的深刻认知,2024年,东川区委、区政府作出了足以写进当地农业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发展梯度种业,加快搭建现代种业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区域种业创新体系,吸引各类科研院校、种业企业入驻,开展新品种研发、选育、种子种苗生产等工作。

在东川区,伴随着海拔逐步上升,多种气候类型区域依次显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无数天然隔离屏障,具备建设适应不同气候类型、涵盖不同土壤条件、拥有不同自然隔离条件的种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以及良种繁育基地。

“我们这里可以为科研院校、种业企业等主体开展不同农作物选育、特殊分子育种等种业创新中品种鉴定、性能检测、加代繁育、品种展示、试验示范及规模化种子种苗生产提供优良场所(基地)。”东川区种业协会会长王正勇自信地说。

王正勇的自信既来源于东川区委、区政府战略决策的坚定,又有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育种、繁种的成功实践。这个今年4月份刚成立的、拥有50家会员的协会,宗旨就是全力服务东川区梯度种业发展。

走近协会办公地的陈列台,奥冠8号9号、亿家K50、亿家K-19、亿家1638等番茄种子格外显眼。王正勇说:“这些种子都是上海农科院朱为民研究员的科研成果。2023年我们和朱老师开始合作建设专家工作站,开展番茄的制种繁种研究,并对372个新品种进行筛选,最终选出了2个在东川推广了500亩。同时,我们还建成了40亩番茄制种基地,每亩产量10公斤,每粒种子批发价1毛钱。”

记者粗略算了笔账:按一般番茄种子平均千粒重为3.1克计算,10公斤种子大约有326万粒,若每粒1毛钱,每亩制种基地可创收32.6万元。

找准、用好气候优势,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气候条件,农业产业往往就能形成巨大的竞争力。白菜育种春化加代实验最适宜的区域、气候条件是海拔3000米、夜间低温在12摄氏度且连续保持30-40天。找到这样苛刻条件的区域,很难。但,东川有。

目前,王正勇正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晓伟团队开展白菜制种繁种技术研究,在东川海拔2500米区域进行白菜制种繁种,在海拔3000米区域开展100个新品种白菜春化加代实验。

一幅种业高地建设的蓝图在东川大地上徐徐铺展。

今年3月,东川区发布了的《云南东川梯度种业专项规划(2025-2035年)》对种业基地建设进行了精心布局:在集义街道和阿旺镇等海拔1446米区域,建立番茄、辣椒等蔬菜育种基地;在铜都街道海拔1351米区域,建设特色鱼种业创新繁育基地;在碧谷街道海拔1314米区域,建立特色水果试验示范基地,1050米区域建立大蒜等粮经作物试验示范基地;在乌龙镇海拔1454米区域,建立花生等经作航天育种基地;在汤丹镇、红土地镇海拔2200米区域,建立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意在将每一个区域的资源都用足、用好。

东川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度合作打造的东川鱼谷就位于铜都街道海拔1351米区域的姑海村。排列整齐的鱼塘中,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云南倒刺鲃、金元鲃、软鳍新光唇鱼……游来游去。基地产业负责人王家琦告诉记者:“这里气候适宜,气温高,鱼长得快;水源好,冷水鱼、热水鱼都适宜养殖。目前,基地共有14个鱼种,主要是云南特色高原品种,每年可繁育种苗50-60万尾。”

好苗养好鱼,好鱼赢市场。目前,东川鱼谷智能化养殖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可为市场供给更多高品质鱼类。

一株苗、一粒种、一尾鱼……皆是东川气候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向种业发展优势转变的生动诠释。

当然,东川区梯度种业发展,还少不了为其保驾护航的力量。

为了保障梯度种业稳步发展,东川区在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省级科技特派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人才、技术力量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针对种业领军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前沿技术领军人才的柔性引进、兼职兼薪、按劳取酬、先用后付等支持政策,并支持各级科研教学单位、创新型种业企业建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总部。

东川区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与科教科工作人员李来福说:“今年,将结合东川干热河谷资源优势和梯度种业发展需求,创建3个种业发展类别科技小院,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此之外,今年3月,东川区人民政府与神农畜牧有限公司、云南子弟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持续充实东川区种业发展的蓝图,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东川梯度种业发展正在实现“立体”推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