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高速收费站的一场争执,把“韭菜花是不是菜”推到了聚光灯下:司机说这是百姓餐桌的绿菜,收费员称《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里没写。从“韭菜花不算鲜活农产品”到“紫薯不是薯”“宽叶大葱不算葱”,这类荒诞剧接连上演,本质是寻常菜卡在了政策条文与现实民生的缝隙里。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执行偏差,恰是民生政策的“毛细血管栓塞”——既堵了城乡循环的血脉,更悄悄磨蚀着老百姓对“政策为民”的信任。
一根菜卡住的流通链
韭菜花的争议从非孤例。这些年,“长得太宽”的大葱、“颜色不对”的紫薯、农民叫不全学名的地方特色菜,都曾被“目录”挡在绿色通道外。这些争议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农产品流通的梗阻。
一辆拉满韭菜花的货车,每公里通行费最终都会变成菜价的“附加税”。数据显示,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中运输费用占比超30%,不合理收费让城市消费者多花钱、农村生产者少赚钱,“绿色通道”降本惠民的初衷沦为空谈。更糟的是,收费员因“怕担责”死抠“目录有没有写”,而非判断“百姓需不需要”——执行的僵化,让政策与民生越走越远。
一份目录捆住的治理力
2022年,目录修订时新增品种别名对照表,试图破解“名称差异导致执行争议”的老问题。但面对农业品种迭代(设施农业催生反季节菜、品种改良出新物种、消费升级带火小众菜),目录的分类逻辑仍停留在“土豆是薯、紫薯需看别名”的框架里——本质是用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思维”,套牢了农业的“多样性生态”。
如今,韭菜花、水果玉米已成餐桌常客,紫薯、芦笋尖是市场新宠,但目录仍困在“蒜薹是菜、韭菜花不是”“土豆是薯、紫薯需别名认定”的旧认知里。即便有别名表,面对“地方俗称多、品种迭代快”的现实,政策清单的更新总滞后于市场需求,沦为“被动补丁”而非“主动适配”。
基层执法者更困在“对目录负责”而非“对民生负责”的逻辑里:不敢越“目录”半步(“超纲认定”可能挨罚)。这种“不出错优先”的导向,让执行成了条文传声筒,而非民生守门人。
一次梗阻伤了的产业根
农产品流通是“产业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关键纽带。当绿色通道变成“目录迷宫”,受损的远不止菜农的钱包。
山东寿光菜农算过账:10吨蔬菜货车,每百公里过路费差50元,从寿光到广州2000公里就差出1000元。这笔钱要么让农民少赚,要么让市民多花,最终倒逼生产“向目录看齐”——牺牲品种多样性迎合清单,与“发展特色农业”的乡村振兴目标背道而驰。
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是“要素自由流动”,但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影响城乡资源配置。当韭菜花在收费站扯皮时,城市需求传不到乡村,乡村产品到不了城市,“双向梗阻”加剧“信息差”“价格差”。
这种“上下脱节”的治理梗阻,比过路费更伤根基:农民的呼声难以及时抵达决策层面,市场动态跑在了条文调整前头,基层裁量空间被层层束缚。
破局:让政策追着民生跑
破解“韭菜花困局”,需从理念到机制的深层变革。
动态调整要从“被动补丁”变“主动适配”。目录更新不能等争议爆发才回应,应常态化调研农民种植、市民消费、市场流通情况,建立“类别弹性认定”——新鲜蔬菜的核心是“新鲜、食用”,而非名称。让“蒜薹能过,韭菜花也能过”的常识,成为政策的默认逻辑。
基层裁量要从“目录复读”变“民生判断”。与其让收费员死记目录,不如培训他们判断核心标准(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是否属新鲜农产品)。对争议品种建立快速复核通道,赋予基层“同类参照认定”的裁量权——执行有常识、有温度,才是政策落地的应有姿态。
治理参与要从“庙堂决策”变“田埂共议”。政策制定多听田埂上的声音,让农民、合作社、流通企业参与目录修订;政策评估盯着老百姓的餐桌,把“吃得方便、买得实惠、卖得顺畅”作为检验标准。
从乐山的韭菜花到各地的“目录争议”,这些民生小事藏着大治理的密码。乡村振兴的宏图,需要畅通每一根毛细血管;政策善意的传递,容不得半道“信任梗阻”。别让一份僵化的目录,挡住农产品的路,更挡住民心的路——老百姓的餐桌,永远是检验政策温度最真实的“试金石”。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