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云雾漫过层层梯田,翠绿稻秧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前不久,村内的小广场上,65户村民排着队签字、按手印,领过沉甸甸的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家分了一万二,比上次还多!”村民高干文攥着红包,嗓门里满是欢喜。
这是“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的第十二次分红,67.2万元的红包是对村民守护梯田、传承哈尼文化的最好回馈。
阿者科的故事始于对“生态家底”的清醒认知。这里的每一块梯田、每一间蘑菇房,都是哈尼族人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梯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蘑菇房冬暖夏凉、就地取材。但曾几何时,年轻人为谋生外出务工,梯田撂荒、村落渐寂,生态保护与生计改善似乎成了难题。
转机始于2018年,元阳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共同编制“阿者科计划”,并驻村协助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探索“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模式。村民既是生态守护者,也是经营参与者、利益共享者。
“每一次分红,都记着村民护田、守房的功劳。”村党支部书记马有德说。游客进村看的是梯田曲线、蘑菇房古韵,体验的是哈尼族的纺线、梯田耕作,这些“卖点”恰恰是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
自2018年“阿者科计划”实施到今年6月底,阿者科村已累计接待游客26.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67.9万元;村民累计分红345.25万元,户均增收53116元。
村民从旅游收益中持续分红,从最初的试探到如今的笃定,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有人开起了农家乐,有人当起了讲解员,还有的人专注传承哈尼古歌。梯田依旧层叠如绿绸,只是田埂上多了管护的身影;蘑菇房依旧古朴,只是门楣上多了“民宿”的挂牌。
生态未减一分美,日子却添十分甜。
走进村民高干文家的小院,藤蔓缠绕的木栅栏里,黄瓜垂坠、番茄泛红;栅栏旁,分层设计的“隧道鸡笼”格外惹眼,外层鸡舍里,土鸡踱步啄食;内层菜畦中,青菜吸足了鸡粪滋养,鲜嫩欲滴。“游客来摘菜、喂鸡,认养一只鸡还能线上看生长,上个月光卖土鸡就赚了1000多块!”高干文笑着说。
这生机勃勃的庭院,曾是闲置的房前屋后,如今是阿者科“微型产业园”的缩影。鸡粪肥菜、菜叶喂鸡,既解决了散养污染问题,又让有限的空间产生了多重收益。生态土鸡售价高出市场价40%,6个月里参与农户从3户增至28户,养殖规模突破500羽,户均收益近万元。生态循环理念走进了农家院。
“不是砍树开荒才能赚钱,把现有的生态家底盘活,一样能抱上‘金盆’。”驻村工作队长张沅顥说道。阿者科的实践是在“精保护”中做文章,依托传统村落肌理,让每一户庭院都成为生态展示窗、游客体验点。这种“一户一景、一院一业”的思路,让乡村旅游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变成了“沉浸式参与”的体验游,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更宽了。
生态要长久美,离不开长效护。
分红大会旁的公示栏前,村民们讨论着最新的“红黑榜”,6户家庭上“红榜”,2户家庭上了“黑榜”。“上红榜不光有奖金,脸上也有光;上黑榜要扣分红,谁也不愿拖后腿。”村民高美华说。
阿者科推行的“红黑榜”制度,用“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唤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评定标准细致入微,门前三包、厕所清洁、家禽圈养等8个方面,由村“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督查小组每周检查、每月更新。红榜家庭最高奖300元,黑榜家庭则扣减200元至500元分红,线上线下同步公示,村民满意度测评不断优化标准。
如今的阿者科村,蘑菇房错落有致,巷道干净整洁。从“干部催着干”到“村民比着干”,阿者科村把生态保护写进了村规民约,更刻进了村民心里。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分红涨了;分红涨了,村民保护环境的劲头更足了。这种良性循环,正是阿者科村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村民们认识到,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自己的“钱袋子”和“幸福窝”。
这座藏在梯田深处的村寨,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相依相生的辩证法。保护生态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发展的资本;村民不是生态保护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受益者、坚定守护者。
云雾掠过梯田,蝉鸣伴着凉风。阿者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阿者科计划”的成功路径,正为更多乡村照亮生态富民的康庄大道。
作者:徐丽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