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新”声:从街头奔波者到治理同行人

2025-07-17 12:12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作者:邓俐 邓佳星

清晨六点,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的老巷里,中国邮政快递员刘昌荣的电动三轮车碾过青石板路。他瞥见路面上的窨井盖破损斜歪着,露出半尺宽的缝隙。“这要是晚上,老人小孩容易绊倒。”他掏出手机,点开“智慧石油路”小程序,拍下照片、标注位置,点击“提交”——很快,市政维修车赶到现场修复。

这个被刘昌荣称为“顺手的事”,藏着重庆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治理的“密码”。近年来,这座超大城市用政策温度、制度创新搭建融入桥梁,让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成了“治理同行人”。

15分钟服务圈:让奔波有了歇脚的港湾

璧山区南门唐城商圈的暖心驿站里,42℃的正午阳光被隔绝在玻璃门外,外卖骑手邓兴华拧开了冰箱里的冰镇矿泉水。“以前夏天蹲在树荫下啃馒头,手机烫得能煎蛋;现在吹着空调充电,兄弟们还能凑一起聊聊天。”他点开手机里的“骑手友好地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是全市6384个友好驿站。

这样的“港湾”,正沿着新就业群体的奔波路线不断延伸。丰都县把96个服务阵地纳入民生实事,按“1公里服务半径”在商圈、充电站布局10个驿站,应急药箱、微波炉成了标配;高新区2024年推出的“骑手地图”,不仅标注驿站,还整合了24小时书屋、换电站,“这图比导航还贴心。”外卖员曹建说,“手机一点,就知哪里能歇脚、哪里能充电”。

这些散布在城市肌理中的服务点,承载着更深层的治理逻辑。“我们建的不只是驿站,是让新就业群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归属感。”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两企三新”党建处处长刘长江在调研璧山驿站时说,“当外卖骑手的电动车能随时找到充电的地方,当快递小哥的午饭能在友好食堂热乎着,这些‘小确幸’攒起来,就是他们对城市的‘大认同’。”

如今,3772家友好商户提供延时供餐,328个友好食堂推出10元爱心餐,“渝快办”App集成的2.8万项服务,让新就业群体的需求“指尖可及”。刘长江在全市新就业群体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设施友好是基础,更要让他们觉得,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有属于他们的位置。”

从“进门难”到“主人翁”:双向奔赴的治理密码

“滴——身份核验通过。”江北区华新街某小区门口,外卖员彭龙魁的手机弹出通行提示,栏杆应声抬起。这个由“小哥来了”数字化平台实现的5秒通行,曾是他最头疼的事:“以前跟保安解释半天,餐都凉了;现在刷脸就过,效率高多了。”

城市的善意,不止于通行便利。涪陵区崇义街道的网格员每天在骑手群里发消息:“周三上午9点,社区健康小屋有免费心理咨询。”快递员黄伦全算过一笔账:“社区帮代办社保、缴水电费,每年还组织体检,光这两项就省了我不少跑腿时间。”

这份温暖,催生出治理的合力。大渡口区骑手刘强送餐时发现盲道砖破损,用“渝新拍”上传照片后,街道2小时就完成修复;渝中区“红岩骑手”志愿服务队在防汛时,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积水路段,帮居民转移物资;曾因交通事故犯愁的江北区快递员张志明,也成了社区反诈宣传员——他总说:“党群服务中心帮我解了难,我也得为社区出份力。”

这种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正是重庆治理创新的深意所在。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徐彬在解析“小哥来了”数字化平台时曾形象比喻:“你看,外卖骑手的电动车成了移动的社情民意采集器,快递员的足迹连成了基层治理的神经网络——这才是超大城市该有的治理生态。”

数据见证变化:全市3.3万名新就业群体人员当上兼职网格员,累计提供服务6万余次;“随手拍”“随时帮”成了他们的习惯,小到垃圾乱堆、大到安全隐患,都逃不过这些“移动的城市眼睛”。

从“讨生活”到“追梦想”:成长路上的托举之力

巴南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的角落里,网约车司机陈权勇戴着老花镜,对着手机上网课。屏幕里,重庆理工大学的老师正在讲《管理学原理》,他的笔记本上,“供应链”“绩效考核”等术语旁画着密密麻麻的问号。“45岁了还能考大学,搁以前想都不敢想。”他说。

这个梦想的实现,源于巴南区的一次调研。2023年,区委组织部走访700名新就业人员,发现像陈权勇这样想提升学历的占了近六成。于是,与高校合作的学历提升政策来了:70%线上课程+30%线下学习,5年就能拿本科文凭。如今,陈权勇的同班同学里,还有23名网约车司机、快递员。

不止于学历。重庆推行的劳动合同专项行动,让快递行业全日制员工签约率从60%升至93%;“巴渝工匠”培训覆盖18.54万人次,3599人拿到技能证书;“智慧人社”系统将外卖员等纳入职业伤害保障,“一键报案”就能快速报销医药费。全国劳模廖泽萌的工作室里,“骑手恳谈会”开了30多场,解决了50多个急难愁盼——她说:“现在兄弟姐妹们聊的,不只是今天挣了多少钱,还有将来能做什么。”

这种职业发展的“向上通道”,比单纯的福利更能凝聚人心。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苏静在解析“巴渝工匠”培训体系时曾强调:“我们搞职业技能培训、推学历提升政策,不是简单给‘甜头’,是帮他们建‘梯子’。”她在重庆理工大学调研时,对参与“智能+技能”培训的学员说:“今天你骑着电动车送单,明天可能凭着学历和技能管理一个配送站——城市的发展,本来就该带着每个人一起往前跑。”

暮色中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水面晃着碎金般的光。这双向奔赴的故事,正在山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续写着新的篇章。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