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陕西礼泉:变“生态水”为“致富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胡明宝 李晶晶
  • 2025-07-18 15:50:27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陕西省礼泉县石潭镇刀东村依托本村优质的熔岩水优势,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的合作方式生产出“醴潭”纯净水,让汩汩熔岩水变成振兴乡村的“源头活水”。

7月17日,记者从礼泉县城出发一路向西,汽车在村道中来回穿梭,很快一座标准化的纯净水生产车间便出现在眼前。“这个项目属于刀东村的村集体项目,总投资420万元,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目前,项目前期已投入300万元,建成一条专用于5加仑水桶的全自动净水灌装生产线,产量达150桶/小时,同时配备10吨/小时的反渗透系统,搭配标准化化验室、生产厂房等附属设施。”礼泉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美妮介绍。

走进车间,半自动纯净水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忙得热火朝天,一个个塑料水瓶经过杀菌后输送到自动化生产线,然后进行灌装、检测、包装、防伪等工序,最后成为一瓶瓶纯净水。

说起水厂落地刀东村的原因,水厂负责人陈兵驰介绍道:“水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我们的水源深藏于地下深处897米,为历经漫长地质年代自然过滤净化的熔岩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绝佳的水源地。”

近两年,石潭镇刀东村打破传统产业发展局限,深挖资源、盘活资产,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有效路径,做好生态水文章,孕育美丽水经济,全力实施“醴潭”纯净水厂区建设项目,让“生态水”变为“富民泉”,在保护与发展中闯出一条振兴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近些年,村里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只有部分老年人在家务农为生,可惜这么好的水,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没有改善村民的生活。”陈兵驰说,“我们先后考察了许多纯净水生产厂家,率领村里的负责人到乾县等地实地考察调研,对纯净水厂的运营、管理模式都详细地进行了了解。”

2023年底,厂房建起来了,设备也调试好了。但是,如何运营又成了村“两委”的新难题。“我们坚持以水为引,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生产经营,党支部监督管理’的运营方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有机融合,全力建基地、育龙头、兴产业、延链条、促增收,真正的用好用活水资源,做大做强水产业,做好做美水文章。”陈兵驰说,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40余个,实现年收入50万元,净收益达15万元。

水厂建起来,不仅能将家乡的优质熔岩水带“活”,还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刀东村的陈万林便是其中一员,他说:“我们村距离县城有20多公里,去年我一直在县城打工,今年,书记来找我并带来了好消息,让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

刚开始来到水厂工作,陈万林内心还很忐忑,因为学历不高,害怕无法胜任。后来,在陈兵驰的耐心指导下,很快就上手了。陈万林说:“厂长定了一个月工资是3500元,比我在县城打工赚得多,而且中午还能回家,真的是太好了。”目前,水厂饮用水生产线1条,稳定带动周边群众8人务工就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资源是转化的前提。礼泉县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挖掘优质的水资源,通过将纯净水产业链做长、做强、做优,把醴潭纯净水的品牌做大,让水产业成为礼泉县的优质产业、希望产业。”陈兵驰说。

兴水为民,润泽一方。刀东村水厂的建立并非偶然,而是石潭镇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各村实际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打造“一村一特”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礼泉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各村因地制宜,挖掘自身优势,将“闲”资源变为“活”资产,将“废”资源变为“宝”财富。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上砥砺前行。

作者:李晶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