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湖南师范大学“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组与“桃源耕梦,乡土育禾”暑期三下乡调研团队走进湖南省桃源县木塘垸镇,实地探访旱地改水田——“旱改水”工程成效。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这项工程不仅让这片冲积平原焕发新生,更成为桃源县推动“三农”发展的生动实践。
旱地变良田 农业增效益
木塘垸镇地处沅水中下游冲积平原,曾因90%耕地为沙质旱地,锁水能力差、灌溉困难,导致土地抛荒严重。过去,当地农民多以棉花种植为主,棉花品质和棉花价格都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2017年,桃源县以木塘垸镇为试点启动“旱改水”工程,投入2.6亿元资金推进耕地改造,如今已完成1.2万余亩耕地及附属设施升级。“过去零散地块连不成片,牛耕人挑是常态;现在田成方、渠相通,旋耕机、无人机成了‘新农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地整合与设施升级,全镇水稻种植规模约有3120亩,新增水田面积2000多亩,新增水田率超90%。随着耕地面积的整合扩大,水稻种植机械化、智能化逐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种植大户蔡明珺正在分享“旱改水”后的种植成效。
绿色生产 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据镇里老人回忆,过去种棉花年年打药,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人患上“肝大一指”的毛病。如今改种水稻后,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土壤肥力逐步提升,地下水质得到改善,田间地头的生态面貌持续向好。种粮大户蔡明珺打造的“益禾农科”“益乡益品”品牌,通过直播电商带货,将产品卖到10余个省份。在社区供应点设置的现碾设备,让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水稻种植、加工全过程。“这不是噱头,是让城里人像信任家门口的菜园子一样信任我们的米。”蔡明珺的话,生动诠释了现代农业“透明化”“可追溯”的经营逻辑,也为她的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点带面 耕地提质增效促长远
调研团队注意到,桃源县通过土地指标跨区域调剂,为“旱改水”工程的持续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稳定收益。目前,木塘垸镇的“旱改水”成果已成为桃源县耕地治理的典型范例,该县结合不同乡镇的耕地条件与农业特色,稳步规划推进更多区域的耕地提质改造工作,力求让“旱改水”的实效逐步惠及更广阔的乡村土地,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改善。
桃源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陈志军表示,耕地保护不仅守护了良田,更是守住农民的幸福根。桃源县的实践证明,“旱改水”改出的不仅是万亩良田,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桃源经验”为新时代耕地保护与利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汪俣 谢可 颜木丁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