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普惠性的金融需求,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于近日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普惠金融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得到显著提升,该《实施方案》提出,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有效支持农村薄弱领域、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优化服务体系 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格局
近年来,金融资源持续向普惠领域倾斜。据悉,2025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的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9.98万亿元,一季度增加4098亿元。此外,2025年一季度末,农村贷款余额38.75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一季度增加1.95万亿元。
在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保险机构要深化普惠金融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供给格局。
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经济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服务较为饱和,而偏远农村、乡镇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服务覆盖力度不足,导致资源配置不均。对此,农村商业银行要依托地缘优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满意度。《实施方案》强调,要完善丰富乡村金融服务,巩固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保障能力,允许金融机构结合当地需求情况优化存量网点。
《实施方案》要求,地方中小银行机构要牢固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变化,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对新市民就业创业、安家落户的金融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特色金融功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涉农企业等的金融需求,提高中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务可得性。
与此同时,要完善县乡村金融服务,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加强监测指导,鼓励开发贴近当地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为破解小微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难题,多地银行创新金融产品,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以期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强化信贷支撑 精准赋能“三农”领域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因规模较小、缺乏足够抵押物等因素,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三农”领域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收入不稳定,也较难获得信贷支持。《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包括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重点帮扶群体在内的普惠信贷体系,特别要加强“三农”领域信贷供给。
具体来看,要大力支持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领域金融服务。积极助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支持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灾后重建。
探索扩大农村产权抵质押物范围,支持银行机构探索运用农业保险保单信息作为涉农主体融资贷款信用评级参考,加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加强农村金融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对小额农户贷款通过非现场方式开展贷前调查,加强信息真实性核查,提高农户金融服务效率。
完善普惠信贷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小微企业而言,稳定的信贷支持是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保障。对于“三农”主体来说,借助普惠信贷资金,可以购置优质种子、化肥、农机具等,通过贷款创业、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织密保险网络 构建风险保障体系
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推动农业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农田保险、农房保险、农机具保险等,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开发推广适应小微企业需求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产品,提升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突发灾害、货物运输、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的风险防范能力。推动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民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人寿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供给。
坚持惠民导向,探索对普惠保险产品的精算回溯,通过优化费率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免赔额和起付线、提高赔付参数等方式,为“三农”主体、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险产品。持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完整。推动发展改革、医疗保障、卫生健康、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与保险公司加强信息共享。
《实施方案》在银行业保险业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方面要求,抓好组织协调,主动加强联动协作,做好常态化交流和信息共享,将普惠金融工作融入到地方发展大局中去,实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数字金融提升了银行的金融服务效率,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在普惠金融领域,“三农”金融服务仍面临不少难点,例如部分金融服务模式因过于标准化,缺乏对农业周期性、季节性、抗风险能力弱等特征的适配。对此,《实施方案》要求增强数字赋能,提升智慧监管水平,提高普惠金融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能力,支持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优化服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风控水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庞博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