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上海举办的藜麦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合作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此举引来南美洲藜麦相关专家和中国藜麦众多产学研人士自问自答式的感叹:为什么是在上海,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导?也只有上海拥有科技、人才、资本、市场和国际化的全方位优势,并通过国际创新平台有效助力全球藜麦高质量发展。
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揭牌现场。
基于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和生态价值等考量,藜麦因其高营养价值、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特性而受重视,联合国把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后,全球藜麦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和玻利维亚、秘鲁等南美洲国家相比,21世纪第一个十年才出现规模种植的中国藜麦产业起步晚,但发展之快超乎业界想象,去年种植面积超过了50万亩,面积和总产量均位于世界第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于2015年加入藜麦研究行列,起步不算早,短短十年却构建起藜麦从种源到深加工系列产品再到市场推广的产业链闭环,凸显了上海政产学研各界人士积极回应上海高品质生活追求服务全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进取心和能力。
因为上海这座城以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全球影响力,本次藜麦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合作国际研讨会邀请到了藜麦产业界不少资深专家,国外的有国际藜麦中心执行主任和玻利维亚市立圣西蒙大学、秘鲁阿尔蒂普拉诺国立大学、智利天主教大学的教授,国内嘉宾分别来自政产学研,围绕藜麦育种、营养、加工等产业链环节展开交流。在藜麦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合作国际研讨会产品展示区,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贺寿食品有限公司、上海传奇臻蜜食品公司等公司展示了几十种深加工产品,有藜麦米、面、粥等基础性主食,有藜麦蝴蝶酥、饼干、面包等烘焙与零食,也有藜麦茶、藜麦牛奶饮品、藜麦咖啡等饮品。上海汇吉农业开发公司则展示了藜麦菜的市场前景以及该公司为了推动藜麦菜品类发展而研发的多种农用机器。嘉宾的专题交流和上海藜麦产业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追求在现场产生了共鸣共振。
上海藜麦深加工产品展示一隅。
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有着怎样的使命和愿景,是与会专家学者及全球关心藜麦产业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洪作了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刘成洪研究员首先强调了藜麦的全营养属性和广泛适应性,揭示了中国藜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于全球第三高速发展及增长趋势明确的产业逻辑,接着抛出中国藜麦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育种进展缓慢、产品及销售网络体系不完善、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及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然后,从政产学研等方面客观分析了上海现有的优势,最后展示了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全球辐射的定位和目标,向全球藜麦产业和盘托出了中心作为产业创新高地、科技策源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的愿景。
与会人士表示,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和建设内容体现了上海市和上海农业科学院的综合优势和落地能力,相信中心在助力全球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其定位和愿景将一一呈现出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