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营养健康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议题。今年是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的25周年,也是《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2021—2025年)》的收官之年。
日前,记者从第十六届奶业大会获悉,该计划实施覆盖学校超10万所,惠及学生3134万名,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千万学子喝上优质奶
牛奶作为“最接近完美的食物”,其营养价值早已得到国际公认。然而回溯至计划启动之初,我国奶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存在显著差距。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仅为5.3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这种状况直接导致我国居民长期缺乏饮奶习惯,青少年群体钙摄入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为改善这一状况,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启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重大决策。同年8月29日,原农业部、教育部等国务院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这一决策被纳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成为国家改善青少年营养健康的重要政策措施。
从国际经验来看,实施学生奶计划是全球为改善青少年儿童体质而做出的重要举措。早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奶业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实施学生奶计划。根据国际乳品联合会的调查,目前全球至少有104个国家及地区的2.1亿儿童通过学校供餐计划获得牛奶和乳品,并从中受益。其中,我国受益学生的覆盖率约为14%,相较于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如英国100%、日本97%,仍有较大差距。
经过25年的持续努力,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已成为助力我国青少年营养改善的标杆工程。《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公报》显示,从2000到2025年,该计划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供应水平稳步提升。实施范围从初期的5个试点城市扩展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学校超10万所,惠及学生3134万名。全国学生饮用奶日均供应量由2001年的50万份增长至2024年的2672万份,增长超过50倍。其中,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应占比达43%。与此同时,通过营养知识普及、食育教育开展、工厂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众多学生养成良好饮奶习惯,形成科学膳食结构。
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杜海涛介绍,该省充分发挥黄金奶源带的天然优势,目前已有6家认证乳企、23个奶源基地为972所学校提供服务,惠及近80万学生。
为学生健康营养加分
作为我国目前推广力度最大的一项学生营养干预计划,学生奶计划为祖国下一代的健康发育成长奠定了营养基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倩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逐渐改善,儿童生长迟缓率逐步下降,但同时仍然存在肥胖与营养不均衡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儿童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约5%的儿童存在贫血,40%-50%的儿童维生素D不足,膳食钙摄入普遍不足。”
“奶制品富含优质蛋白、钙和维生素D,是儿童平衡膳食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张倩强调,“完善的学校供餐体系不仅要包含米面主食、肉类、果蔬,更要确保每天一杯奶的营养供给。”
这一观点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学生饮用奶计划干预评估报告研究结论相符。该报告显示,饮奶干预措施不仅促进了学生骨骼成长发育,还有效缓解了因为营养不均衡导致的消瘦等问题。在针对性饮奶干预控制下,三到五年级学生饮奶组身高要比对照组高出2厘米,消瘦率下降4.8个百分点,儿童体格成长与体质指数明显改善。
质量安全是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生命线。据了解,学生奶计划还对标国际标准,制定了学生饮用奶系列团体标准。在灭菌调制传统产品的基础上,新增巴氏杀菌乳、发酵乳两类“学生饮用奶”产品,并对关键营养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多元化高品质的营养需求。
推动计划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长远大计,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计划。但同时,计划也面临着征订率较低、普及率还不够、地区覆盖不均衡的问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表示,未来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将对标国际完善标准,加大在中西部、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推广力度,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营养差距,推动该计划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项目深度融合,建立科学的营养健康效果评价体系。
“当前奶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扩大学生奶覆盖范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卫琳建议,乳品企业应发挥推广主体作用,保障优质奶源供应,完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行业协会需加强监督宣传,跟踪学生饮奶营养改善效果,并加大乳品营养知识科普力度;行业管理部门完善推广机制,共同推动“学生饮用奶计划”惠及更多青少年学生。
推进计划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获得“中国学生饮用奶”标志许可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达176家,日处理生乳总能力9.4吨。2024学年学生奶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产值达83.7亿元。
作者:杨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冰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