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千年桃韵焕新生,浙江奉化“桃经济”甜蜜升级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方堃 黄百慧
  • 2025-07-23 21:33:21

七月流火,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的山野间,空气里都浸满了蜜桃香。这里的水蜜桃,皮薄如纸,汁多似琼浆,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果农们捧在手里的“金疙瘩”。奉化的栽桃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余年前。在南宋宝庆《四明志·奉化县志》里,就有“汀河之桃果”的记载;南宋溪口镇三石村人陈著《徐凫蛟瀑》一诗中,写有“满山药味增新色,夹岸桃花迎旧年”。桃香远扬,古来有之。

今年盛夏,奉化水蜜桃更是忙坏了。它们不仅坐上了冷链车“闯四方”,还涌进直播间成了“网红”,社交媒体上“刷屏”不断,妥妥是夏日消暑“顶流”。

奉化水蜜桃能火遍全国,“触网”是关键一招。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家人们看!咱奉化水蜜桃,皮薄得能透光,汁多得一咬就爆……”镜头前,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乡村CEO王丹化身“网红”主播卖力吆喝,后台订单“叮咚”声不断。

奉化区还启动了2025年第四届助农电商直播大赛,农创客们纷纷涌进了直播间。入行11年,桃三代的创客骆雷鑫,网络直播近一小时直播中,销售额达到6万余元;扎根乡村振兴10多年农创客赵洁,今年也组建了自己的电商团队,帮助桃农销售滞销小桃3000余斤;胖爸爸果园合作桃农100余家,单日水蜜桃销量最高可达万余斤……更有头脑活络的年轻人,当起了“水蜜桃经纪人”,一头连着果园,一头对接大平台和社区团购,让桃子不愁嫁。

网上农创客忙,线下新农人更忙。天刚蒙蒙亮,奉化区岳林街道的桃林还笼着薄雾。为了抢在日头毒起来前,把最水灵的桃子摘下,果农们早已在枝头忙碌。“90后”姑娘斯双双的“爽爽家庭农场”里,一派热火朝天。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田间8年,她把农场打造成了省级示范。“以前啊,是真愁!愁贷款扩大规模,愁桃子卖不上价,更愁卖慢了烂在地里。”斯双双擦把汗,脸上却笑盈盈,“从水蜜桃的生产到销售,邮储银行宁波分行联合邮政,帮我们解决了资金和销售的难题。路子宽了,心气也足了!”

斯双双的底气,来自奉化水蜜桃越来越响的名头和越走越宽的销路。像她这样的种植能手,在奉化可不少。走进“佳必可果蔬农场”,负责人方波娟正指挥着工人分拣桃子。作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她这两年琢磨着要“更上一层楼”——租地、引新苗、扩产能。可这“蓝图”一摊开,资金成了“拦路虎”。“正犯难呢,‘及时雨’就来了!”方波娟口中的“及时雨”,是邮储银行宁波分行针对农业产业特点推出的惠农贷款,手续简便,放款快。资金一到位,她的扩产计划立马落了地,“这心里啊,比吃了蜜桃还甜!”方波娟的农场,不仅自家增收,还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一起种桃致富。

光卖鲜桃还不够,奉化人正琢磨着让这“甜蜜事业”更长久、更值钱。记者发现,一些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里,品相稍逊但风味不减的桃子,不再低价处理,而是被送进了新建的果酒、果脯加工厂。“做成水蜜桃果酒、果干,附加值上去了,损耗下来了,一年四季都能尝到奉化桃香。”一位加工厂负责人介绍。一颗桃子,从鲜食到深加工,产业链条拉长了,效益自然水涨船高。不少果农因为有了稳定的加工订单,收入更有了保障。

这“甜蜜经济”的版图还在扩大。依托桃林美景,奉化不少果园搞起了采摘游、农家乐。春天赏花,夏天摘果,城里人拖家带口来体验农趣,临走再捎上几箱桃子,农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咱这桃子,不仅能吃,还能看、能玩,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大伙儿都受益。”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桃农喜滋滋地说。

作者:黄百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