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广西的甘蔗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掠过万亩蔗林,紫色的蔗茎相互摩挲。“现在是甘蔗拔节生长的关键期,需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基地智慧化管理让农户们省心不少,签了订单后,日常管护由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甘蔗成熟后公司负责收购,为农户一年的好收成兜底。”广西崇左市湘桂糖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发洲放心不下,每天穿梭在比人高的甘蔗地里察看生长情况。
在广西,像宁发洲这样扎根糖料蔗产业的人不在少数。甘蔗,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在保障国家食糖供给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连续21个榨季,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占全国比重均在60%左右;蔗农依靠种蔗年收入超285亿元;全国每三勺糖有两勺产自广西……这一连串耀眼的数字,彰显出广西糖产业的重要地位。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来宾市考察时强调,广西是我国蔗糖主产区,要把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为保障国家糖业安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发挥更大作用。希望大家不断学习新技术、采用新工艺,为糖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糖料蔗产业列为自治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西甘蔗种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8-2035年)》《广西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于2022年申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后纳入批准建设名单,获产业集群项目支持。一揽子资金、政策支持,为糖料蔗集群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广西糖料蔗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意义在于提供有效抓手,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解决以往资源分散、缺乏统筹等问题,借助国家级集群项目让省、市、县三级政府更高效地调度资源、推进产业规划落地。集群建设中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也很明显,政企农合作紧密,为传统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一根甘蔗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除了用于榨糖,蔗叶可用来喂牛,蔗渣能制成环保包装材料及食用菌基质,糖蜜可用于生产酵母,甘蔗水还被开发成饮料。近日,记者深入广西,探寻糖料蔗产业集群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渠旧镇的甘蔗田。
科技赋能种植端 智慧育出“甜蜜根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崇左市扶绥县渠旧镇的广袤田野,农户们便已踏入青翠的甘蔗地。
5月,甘蔗苗刚长至半米,套种其间的西瓜却已迎来丰收。“今年西瓜大丰收,甘蔗地疏松透气的土壤,让西瓜糖分积累更足,口感格外脆甜,每斤能卖到1.1元。”渠旧镇瓜农颜奔洪满脸笑意,细数着套种带来的红利,“过去只能靠甘蔗单一种植,如今每亩套种120株西瓜,甘蔗从种植到收获大约需要10个月,而西瓜仅需4个月左右,两者错峰生长,‘一季一收’变成‘一季多收’,实现甘蔗与西瓜的‘时空互补’,每亩地增收近5000元。”
事实上,“甘蔗+”套种模式在扶绥县已历经多年探索,如今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也呈规模化发展态势。当地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精准控制灌溉与施肥,从单一种植到立体套种,从靠天浇水到智慧灌溉,西瓜藤蔓还田增肥、甘蔗叶粉碎还田等措施,形成了以田养田的生态循环。“采用该模式后,可实现甘蔗每亩增产1至2吨,肥料用量减少30%至50%,投入人工成本降低70%,按照目前甘蔗收购价540元/吨,可实现增收865元/年/亩,土地资源的叠加利用,让传统农田变身‘聚宝盆’,实现甘蔗增产、农作物增收的双重效益。”新和镇党委书记陈维锋说。
“你看这片甘蔗,株高茎粗、长势旺盛,种植的是我们广西自主选育的‘桂糖’和‘壮糖’新品种,不仅高产高糖还抗病害抗倒伏。”广西益兴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陆光艺介绍。企业打造的甘蔗良种繁育一级、二级、三级基地,构建起完善的良种培育体系,甘蔗良种繁育扩繁比多年稳定在1∶12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反哺蔗农,公司以每亩低于当地市场价100至150元的优惠价供应良种,每年帮助种植大户节约蔗种成本近200万元,真正将成果惠及田间地头。
“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查看蔗田情况,泛糖公司的基地管理平台,可实现网格化、全流程的生产组织管理,以及日常农事田间管理和农事日志记录反馈及处理,为甘蔗‘耕、种、管、收’全环节提供智能种植决策,确保按质作业、按量实施,并及时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估,助力实现甘蔗增产增收。”广西泛糖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和基地负责人常开宝说。
“我们总说甘蔗‘甜蜜事业’是越干越甜蜜的,一大原因是企业和蔗农的深度联结,我们与近9000户蔗农签订订单合同,实行保价收购蔗农甘蔗,去年按每吨糖料蔗540元及‘二次结算’17.3元给蔗农,蔗农收入提高让我们更加觉得事业甜蜜蜜。”宁发洲说。据了解,湘桂糖业有限公司带动蔗区面积22万余亩,年榨蔗量150万吨,年产糖量超16万吨,吸纳当地群众130余名就近务工。
图为在大咖国际食品(广西)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人们打包甘蔗糖浆。
全链深挖“甜蜜价值” 甘蔗从头甜到尾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在全国4.5万家蜜雪冰城饮品门店里,这首欢快的歌谣不断循环播放。而支撑这份“甜蜜蜜”的,正是崇左强大的糖料蔗产业,它也是蔗糖精深加工的优秀范例。大咖国际食品(广西)有限公司作为蜜雪冰城的全资子公司,承担着为门店生产水果果浆、芋圆、糖浆等产品的重任。
“广西糖品质高,这在业内是公认的,甜度恰到好处。我们公司选址在此,不仅看重糖料蔗的高品质,更看重当地产业集群优势,几百米外就是甘蔗原料供货商,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相较于白砂糖,糖蜜、果蜜运输更便捷,实际添加也更方便,所以建设糖蜜生产线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产业集群项目发挥了撬动作用,相信该生产线将大幅提升公司涉糖产品的处置与加工能力。”大咖国际食品(广西)有限公司负责人孔令熙介绍。
传统蔗糖产业产品较为单一,以销售白砂糖为主。如今,糖料蔗产业正朝着以蔗糖为基础原料,逐步向高附加值饮品原料深加工方向转型。从每年生产情况来看,大咖国际液体车间生产糖蜜、果蜜时,大量使用崇左本地白砂糖,每年白砂糖使用量高达6万吨,这相当于近50吨原料蔗压榨产出的白砂糖。
糖料蔗产业的延伸不仅集中于直接食用糖,中粮疫苗糖项目的高端药用糖也在生物医药辅料国产化领域实现突破,这依旧离不开产业集群项目的支持。“产业集群项目支持,加之企业本身资金共1.2亿元,如今,注射级药用蔗糖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有对标国际标准的口服级药用辅料蔗糖、儿童药用蔗糖等,都让‘甜蜜事业’在多领域持续焕发生机。”中粮崇左糖业研发中心副经理杨钊说。
“从产业集群发展视角看,糖料加工企业的发展吸引了人力资源企业、物流企业等相关配套产业在周边集聚。值得一提的是,集群建设可推动产业链规范化与协同发展,减少无序竞争,让企业跨区域合作、明确定位、聚焦优势、填补短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广西崇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图为广西石埠乳业生态观光牧场饲料种植基地。
循环激活“绿色动能” 蔗叶变身“金叶子”
“奶牛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为什么水牛奶更加鲜甜?”带着童真的疑问,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学生们踏入广西石埠乳业生态观光牧场研学。在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区,全株玉米、甘蔗尾叶、精饲料正通过智能搅拌设备混合成营养均衡的“牛餐”。“水牛食用了添加甘蔗尾叶的饲料后,所产的水牛奶口感会更为鲜甜。”牧场工作人员的讲解,为孩子们揭开了水牛奶的“甜蜜密码”。
“在广西糖料蔗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的支持下,我们探索出一条‘蔗—饲—牛—肥’的绿色循环路径。”广西石埠乳业生态观光牧场总经理钱远军介绍,通过引进专业化青贮技术,牧场将原本废弃的甘蔗尾梢转化为高蛋白的牛饲料,每年可处理近5万吨蔗叶,加工后的饲料可替代部分玉米、豆粕等传统粮食饲料,降低养殖成本约15%至20%。“喂甘蔗的牛奶有点甜”也成为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卖点,相关乳制品已进入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超市。
曾经,甘蔗尾梢因收割成本高、利用渠道窄,常被农户付之一炬。如今,随着产业集群配套的蔗叶收储体系逐步完善,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我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收储自家甘蔗地及周边废弃蔗叶,是项简单且收入稳定的活儿。近年来合作社还在我们村附近新增了收储站点,站点离我更近更方便了。”崇左市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板丰屯农户禤世明说。为照顾有智力残疾的女儿,他无法外出务工,但靠回收蔗叶每年增加收入近万元,大大贴补了家中开支。
在蔗叶综合利用方面,来宾市作为产业集群配合市亦展现出强大动能,提出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模式,扶持培育一批蔗叶收储运用的市场化主体,开发出青贮饲料、生物质颗粒燃料等10余种产品,蔗叶综合利用率从不足30%提升至65%以上,形成一批可持续运行的区域蔗叶综合利用模式和机制。
目前,广西糖料蔗产业集群建设涉及崇左市扶绥县、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来宾市兴宾区2个设区市共6个县(区),吸引了超过5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这些资金不仅用于蔗叶收储设施建设,还支持了良种繁育基地、智能化灌溉系统、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关键领域,形成了“财政资金撬动、产业链条延伸、集群建设成效凸显”的多元发展格局。
临别的傍晚,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滋润着一望无际的甘蔗田。农户们站在田埂上,看着被雨水冲刷得翠绿发亮的蔗叶,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这场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似产业集群播撒的“甘霖”,为这片土地的“甜蜜事业”注入循环发展的生机与共富共赢的希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庞博 文/图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