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正值头伏。这正是许多人遵循“冬病夏治”传统,敷贴“三伏贴”的时节。而这小小药贴背后,离不开道地药材的支撑,其配方中温经通络的艾草等核心原料,便有许多源自河南。行走在中原大地,从伏牛山麓的艾草青青到方城丹参的迎风摇曳,从“华夏药都”禹州繁忙的交易市场到南阳现代化产业园内机器的阵阵轰鸣,处处生机勃发。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全国知名的药材主产区,河南省正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产业基础,将这沉淀千年的中药材资源,融汇成推动乡村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河南作为“中原药都”的重要地位: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96万亩,产量265万吨。其中,连翘、金银花产销量全国第一,艾草、夏枯草、西红花占全国市场80%以上。如今,河南省正依托中药材产业集群,全力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既能让中药材下游企业降本增效,也能带动乡亲们拓宽增收渠道,提升生活水平。
降本增效 企业“轻”行
“发展中药材产业集群,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集中资金资源,着力破解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发展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有力支撑,明确了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营主体、强化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中药材产业的整体提升。
产业集群建设通过资源共享与高效协同,为中药材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使其得以卸下重负,专注核心业务的拓展与创新。
走进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的南阳产投·卧龙艾草产业园,标准化的厂房与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入驻的中药材企业节省了大量投入成本。记者了解到,卧龙区拥有全国最大的艾叶集散地和艾制品加工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约70%。
该园区负责人王新景介绍:“园区自去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不断吸引企业入驻。我们为入驻企业提供租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以此帮助企业纾困,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
这种“筑巢引凤”的模式,为众多成长型中药材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温床”。对此,位于许昌市禹州市的禹州市合同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江红格也深有体会:“就近入驻禹州本地的产业园区后,标准化的厂房和共享的仓储、检测设施让我们省了不少心、降了不少成本,从而能够更安心专注于企业的发展,更专注于发展中药材产业。”
物流成本的优化是产业集群带来的另一显著效益。企业集中布局有效缩短了运输半径,降低了物流成本。以南阳产投·卧龙艾草产业园为例,该产业园规划建设的10万吨艾草原料监管存储仓,在引入智能化管理设备后,进一步提升了其仓储和配送效率。
产业园不仅是生产要素的“洼地”,更是信息技术交流的“高地”。园内企业与科研机构毗邻,为技术交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里,获取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合作都非常方便,对我们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帮助很大。”南阳产投·卧龙艾草产业园内的“宛小艾”企业销售负责人邓振栓说。
在邓振栓看来,这些发展现实都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厚植核心竞争优势”的目标高度契合。
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们要做的,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专注于生产经营和创新研发,其他琐事园区来解决。”王新景这样描述产业园区的服务理念。
在南阳卧龙艾草产业园的“宛小艾”门店内,一名顾客在精心挑选琳琅满目的艾草产品。
延链强链 增值赋能
如果说产业集群建设为企业插上了“轻装上阵”的翅膀,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则可将这双翅膀锻造得更为强劲。当前,河南中药材产业正经历从“地道药材”向“响亮品牌”的深刻转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提升整体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构筑竞争新优势。
延链、补链、强链的基础在于对源头的把关。“药材好,最后的成品药才能好。”位于南阳市方城县的河南省芝元堂药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赵志鹏对此深表认同。
“药材的种源质量和种植规范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在其规范化种植基地里,无论是裕丹参还是艾草,都以严苛的种植标准进行培育。同时,现代化的育苗大棚为大宗药材及特色品种提供了优质种苗保障。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从源头上确保原料的质量与稳定。
中端加工环节,是“点草成金”的关键。如芝元堂投资数千万元建设了年产5000吨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彰显其提升精深加工能力的决心。
为了提升加工业在建设中药材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性,河南省通过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推进中药材加工集聚化发展。
此外,全产业链的发展也离不开用地、财政、金融、人才、科技、品牌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仅以用地和财政支持为例,我们将中药材生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市、县三级相关支农政策支持范围,支持道地药材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利用先进制造业、农业、林业、科技等专项资金和基金,支持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生产服务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每年安排财政资金,对中药材重点县、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大支持。”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南阳市方城县芝元堂裕丹参种植基地,村民们进行田间除草管理。
联农带农 共富共赢
随着产业集群建设的不断深化,河南省正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广大农民纳入产业链中,共享发展红利,让缕缕药香化为富民强村的“幸福香”,昔日沉寂的土地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
在有着“华夏药都”之称的禹州市,增加农民收入也成了衡量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效的重要维度之一。
记者了解到,按照《河南省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规划,禹州市作为中药材产业集群“双核、两带、三区”中的“双核”之一,重点承担中药材精深加工与融合创新等产业服务功能。如何把这些功能最大程度上用好,并让农民共享集群发展成果,成为摆在禹州市面前的一份“考卷”。
禹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向阳告诉记者,禹州市通过“龙头+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企帮村”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带动当地及周边中药材产业链农户共同分享产业链延伸的附加价值,实现农户收入稳步提升和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在禹州市磨街乡陈庄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利民带领村民依托中药材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中药材助力增收的道路。
“我们村以前是传统的农业村,后来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引进了丹参、金银花等品种试种。”王利民说。
起初,村民们也有顾虑,直到见证最初“吃螃蟹”的几户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企业进行科学化种植管理后,效益明显提升。在此之后,陈庄村的中药材产业便迅速发展壮大。
陈庄村村民李春红便是受益的农民之一。每天,李春红都会带上采药材的袋子或者修剪枝干的工具,在金银花基地内忙碌。
“以前,我在外面务工,这两年家门口发展起了中药材产业,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能挣1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谈及这两年的工作变化,李春红说。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禹州,在距离禹州100余公里的南阳市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正在上演:方城县杨集镇的梁红霞就近在丹参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的福森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周边20多个村、22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再到惠及万千民众的健康产品和农民鼓起来的“钱袋子”,河南中药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的延伸与壮大,更是一幅产业兴旺、乡村和美、农民富裕的生动画卷。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将继续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总结推广各地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好经验、好模式,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社组织,健全农户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中药材种植由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质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见习记者 赵天浩 文/图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