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夏繁科学家大会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在夏繁高地(四川马尔康)建设暨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会场举行。这座被青藏高原东缘群山环抱的小城,因一场聚焦种业未来的智慧碰撞而焕发光彩——来自全国100余家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300余位青年科学家齐聚于此,围绕“青年力量・种业未来:筑梦夏繁创新高地”主题,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为夏繁种业高地建设绘制创新蓝图。
图为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现场。
“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种业振兴的‘源头活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在开幕式上的发言点明了这场研讨会的深意。马尔康凭借年均12℃的冷凉气候、长达13小时的夏季日照等独特自然条件,已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夏繁基地,而青年科学家的技术突破,正让这片“天然育种实验室”释放更大价值。本次研讨会精心安排的9场学术报告,涵盖染色体重组调控、分子标记育种、AI驱动表型识别、基因组编辑等前沿领域,既有实验室里的基础理论创新,也有田间地头的技术应用探索,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攻克“卡脖子”育种技术上的锐气与实力。
在学术报告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带来的研究成果,如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承载着夏繁种业的未来希望。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超团队的《染色体重组调控助力油菜遗传改良》报告,揭开了作物育种的“基因密码”——通过精准调控油菜细胞内染色体的重组频率与位点,可使优良基因组合的筛选效率提升3倍以上。“传统育种像‘大海捞针’,而染色体重组调控技术就像给育种家装了‘导航仪’。”杨超在接受采访时形象地比喻,目前团队已在实验室实现油菜关键性状的定向重组,下一步计划与马尔康夏繁基地开展深度合作:“我们希望把上游技术带到这里,为当地选育优质品种基因组合提供更多的选择。”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副研究员杨峰分享了团队与马尔康夏繁基地的“十年情缘”。“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在高温地区容易提前抽薹,而马尔康7-8月的平均气温恰好满足其生长需求,每年能多繁育1-2代。”杨峰介绍,团队依托这种独特气候优势,结合基因组学技术,对萝卜的抗病性、脆嫩度等12项关键性状开展分子标记开发,成功培育出“川萝16号”“马尔康脆玉”6个具有本地夏繁血缘的品种,其中“CR川冠1号”的抗病性在四川种植的发病率能够少于1%。“接下来我们要加快突破不育系的选育。”杨峰的话语中充满信心,“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使萝卜能从原来的吃得上、吃得饱,到以后的吃得好!”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肖永贵关于小麦AI驱动表型鉴定技术的研究,也为马尔康夏繁种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他认为,在与马尔康夏繁基地的合作方面,其团队计划开展加代繁殖,加速育种进程。
研讨会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魏启文,中国蔬菜协会副会长徐振兴等专家对青年科学家的报告进行点评,既肯定了青年科学家的研究价值,也为其指明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转化路径。
“种业振兴需要‘接力赛’,青年科学家就是接过接力棒的关键一棒。”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李宇飞表示,“希望各位青年科学家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怀揣‘国之大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植根于雪岭河谷。”同时,四川在此次研讨会后,将在马尔康夏繁基地建设“青年育种家工作站”,配套分子育种实验室和试验示范田,为青年科学家提供“科研+中试+推广”的全链条支持。
作者:毛雯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