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向“绿”而行 “黔”里生金——贵州生动诠释“两山”理念 处处书写“绿色答卷”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刘久锋 朱梦怡
  • 2025-07-29 21:37:19

盛夏时节,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一片林海,生机蓬勃。往昔,海雀村曾因生态恶劣闻名,1985年,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为改善生态,老支书文朝荣领着村民于荒山秃岭上种树造林。

如今,海雀村苍山如海,林地面积超1.3万亩,森林覆盖率超70%。昔日荒山秃岭变成了广袤林海,绿水青山成了吸引游客的“闪亮名片”,山乡“蜕变”的美好故事也借由游客越传越远。

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贵州牢记嘱托,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从“试验区”到“先行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在日益深化的实践中,一幅点绿成金、跨越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湄潭县中国茶海。林泓泉 摄

疗愈山河:筑牢“金山”绿色根基

夏日,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连绵的茶山在阳光下舒展,空气中浸润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意,曾笼罩在煤灰的阴影之下?

时针拨回2006年,贵州提出“环境立省”发展战略,久安乡90%以上区域被划入贵阳阿哈湖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范围。为守好贵阳市的“大水缸”,2011年,久安乡煤矿全部关停,失去了传统的经济支柱,久安乡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面对转型压力,久安人并未“等靠要”,而是依托本地珍稀的古茶树资源,走出了一条“以茶代煤、农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年复一年,耕耘不辍。昔日的黑色煤山,彻底隐入历史,取而代之的是2万余亩的绿色茶山。这片绿,直接带动全乡3200户1.2万人增收,间接带动就业超4000人,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久安人手中沉重的煤镐,变成了茶香充盈的“绿饭碗”。

2022年,花溪区荣获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久安乡,成为这份荣耀中最耀眼的绿色注脚,更成为全省“两山”转化实践路径的精彩缩影。

多年来,贵州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奋力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用实干和坚守生动诠释着“两山”理念的强大活力与深远意义。

雨后的寨沙侗寨。林泓泉 摄

绿产融合:畅通“两山”转化路径

“8月份周末的房间,早早就订满了!平日也需要提前预订。”铜仁市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过云山居”民宿老板邱兆影一边忙碌一边介绍。

“梵净山生态好,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山脚下的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邱兆影的感慨道出了真谛:守护好这座山,“靠山吃山”才能真正“靠得住、吃得香”。

从“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到“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从“山地公园省”到“低调但绝对精彩的中国秘境”,贵州因山得名、因水而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推动黄果树、荔波小七孔、赤水丹霞、梵净山、万峰林等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兴义市等打造一流旅游城市,吸引着八方来客。

山环水抱,胜景云集。全省从景区、住宿、餐饮、商品、演艺娱乐、业态创新、文旅融合等7个方面增强优质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生态旅游影响力。同时,加强文旅、农旅、体旅等方面融合发展,丰富提升生态旅游业态。

优良的生态,滋养出集自然奇观与多彩民族风情于一身的“黔贵山珍”。贵州绿茶、黔菌、镇宁蜂糖李……这些从青山绿水间走出的“贵字号”农产品品牌,正以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南下北上、四面出击,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舞台。

在赤水市,18万竹农依靠茫茫竹海这一“绿色银行”,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湄潭县,凭借6.94万吨茶叶年产量,创造69.13亿元产值,综合收入突破166亿元;在荔波小七孔景区,每年超600万人次的游客,带动周边群众捧起“生态饭碗”……一个个真实案例,诉说着生态产业的蓬勃生机。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一个以贵州刺梨为首发案例的生态经济全球化平台“丝路伙伴计划”依托丝路联盟平台成立,通过“生态产品+文化IP+绿色金融”三维驱动,打造中国特色产业出海的标准化范式。联盟平台首期聚焦中亚市场,逐步拓展至东盟、中东欧等区域,覆盖茶叶、白酒、中药材等贵州特色生态产业集群。

生态产业这支“点睛之笔”,正绘出贵州各地增收致富的喜悦、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

贵阳百花湖。曹经建 摄

机制创新:释放深藏的生态红利

乘车从大方县城前往羊场镇穿岩社区,公路两旁的汹涌绿意跃入眼帘。这片绿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的森林,正是穿岩社区单株碳汇项目碳汇林。

2022年,陈玉发是村里第一批参加单株碳汇项目的林农。站在林间,陈玉发抚摸着树干,笑容质朴而满足:“只要把树管护好,每棵树每年就能‘生’出3块钱。我家450棵树,一年稳稳当当1350元到手!”这实实在在的收入,让他和乡亲们真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良,具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和优势。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全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创新推出单株碳汇项目,将林户人工种植林木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

截至2024年底,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全省668个村12028户,共开发479.8万余株林木,年可售碳汇量4797万千克,开发金额1439.3万元,售出536.7万株,购碳资金总额达1610.3万余元,户均增收1300余元。

单株碳汇的探索,是贵州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精彩一页。全省正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动作频频,成果累累:赤水市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新机制,织金县推进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黔东南州推动生态统计核算改革,剑河县聚力林业碳汇开发,雷山县拓展绿色金融服务……全省紧扣“两山”转化实践,聚焦补偿机制、核算体系、交易制度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石头还是那些石头,林子还是那片林子,但山里人的日子,早已换了新天。

夏日午后,经过阵雨洗礼的山林格外翠绿,顾不上吃午饭的白明金一头扎进林子里开始了他的日常巡护。林下,大小不一、青苔密布的丹霞石上,一钵钵花盆中,金叉石斛在斑驳的阳光之中,茁壮成长。

今年75岁的白明金是赤水市长期镇兴旺村五一组村民。以前,他守着贫瘠的十来亩地种玉米,累没少受,钱却挣不到。2011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将十几亩山地退耕还林,开始种植金钗石斛。如今,他的种植规模扩大到290亩。石斛鲜条高峰期,80元每斤的收购价让他喜上眉梢:“这些年挣了多少钱没细算,但日子是越过越好。”

从“草”到“宝”的逆袭密码,正在贵州群山间复制:在黔东南,林下天麻撑起“中国药谷”的招牌;在铜仁,油茶果榨出“东方橄榄油”;就连曾经“种一坡收一箩”的陡坡地,如今也爬满了刺梨藤……

在不同资源类型与发展阶段中,多样化、可操作的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涌现,全省各地持续挖掘着蕴藏在绿水青山深处的“金山银山”,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朱梦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