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河南省息县:打井抗旱保收成 群策群力解旱情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范亚旭 李梅
  • 2025-07-30 22:34:35

7月28日,在河南省息县路口乡孟店村马东组的田间,种植户马名运站在自家地头,望着清澈的泉水顺着管子流入玉米地,脸上的愁云顿时消散。“以前为了浇地,半夜排队等水是常事,看着苗儿枯萎干着急。这次咱们自己动手,在村头岗地上打出了新井,管道直接铺到地垄沟,随时想浇,合上闸就有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让心头的石头落了地!”马名运激动地说。

马名运的安心,源于路口乡的抗旱攻坚战。持续加重的旱情,使得水源短缺成为威胁秋粮收成的“利剑”。原有的灌溉网络逐渐力不从心,部分区域机井稀少、沟渠延伸不到、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尤其是偏远地块,浇地成了大难题。在路口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动员和协调支持下,一场由群众自发组织、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打井抗旱保秋收”攻坚战迅速展开。

息县路口乡打井抗旱保秋收现场。

旱情就是命令,保苗就是责任。各村群众不等不靠,在路口乡乡村建设办公室的技术指导和协调下,很快联系到打井师傅。“乡亲们急啊,地里的苗等不起!”正在孟店村打井的孟祥发抹了把汗说,“这块地以前就靠一口老井,今年早干了,离大渠又远,挑水浇地杯水车薪。这回大家伙儿凑钱出力,乡里帮着协调机器和管子,就是要在这些‘浇地死角’浇上水,解庄稼的渴!”为抢抓农时,钻井机昼夜轰鸣,灯火彻夜通明,全乡上下铆足一股劲,人歇机不歇,争分夺秒与旱情赛跑。

截至目前,在群众自发努力和乡里全力保障下,路口乡181眼崭新的抗旱井如及时雨般在田间地头“冒”了出来,精准“钉”在了全乡17个行政村中以往的“灌溉盲区”。同时,乡政府组织对原有还能使用的水井进行紧急检修、清淤扩容,让老井焕发新生。新老井与灌区、沟渠联动,初步织就了一张覆盖全乡秋作物的应急抗旱水网。

新井出水后,配套的水泵、水管在乡里紧急调配和村民互助下迅速铺开,“井灌+渠灌”双管齐下,灌溉效率大幅提升,汩汩清流直接送到了最干渴的地块。原本因缺水而枯萎的禾苗,在及时浇灌下,叶片逐渐舒展,重现生机,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这场抗旱行动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许多村民主动承担起新井和管网的日常管护,邻里互助、合力抗旱的氛围在全乡蔚然成风。

路口乡的抗旱图景,正是息县各地合力抗旱保秋粮的生动缩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水利局、气象局、农科所、供电公司及各乡镇(街道),统筹调度人力、水源、设备物资等投入抗旱一线,还成立6个由班子成员带队的抗旱指导小组,深入重点受旱区域开展全过程督导检查,为抗旱工作拧紧“总开关”。

水源保障是抗旱的关键。息县水利局建立旱情“日监测、周研判”机制,动态掌握全县河流、水库、水闸蓄水情况,积极争取灌溉用水;同时加强蓄水、供水管理,在确保工程安全前提下按上限蓄水。截至目前,累计引水7821.2万立方米,全县河道、水库及坑塘累计蓄水近7000万立方米,让近40万亩农作物喝上了“及时水”。

“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和生育期需求,精准开展灌溉。”息县农科所组建的“专家+农技人员”技术服务组,脚踩泥土深入田间,指导群众开展水稻足水促蘖、花生小水调墒等精准分类灌溉,还结合湿度管理,对病虫害进行针对性施药防治,为庄稼健康生长撑起“保护伞”。

天公作美需巧借。息县气象局通过台站设备,结合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精准监测土壤墒情;依托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提前预测适宜条件,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努力为抗旱“添助力”。

息县各乡镇(街道)各出实招,织密抗旱保障网。龙湖街道组建技术指导组,教农户科学灌溉;澺河街道成立党员突击队,对灌溉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改;白土店乡引导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岗李店乡建立“一村一档、一田一策”抗旱台账……

群策群力解旱情,保护秋粮不能等。从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到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一股股力量正汇聚成守护秋粮的强大合力,用实际行动筑牢丰收根基。

作者:李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