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巧手匠心筑幸福——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纪实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李秀萍
  • 2019-11-11 22:25:01

本网讯(记者 李秀萍)江城武汉,立冬时节风姿依然,当日最五彩斑斓的一抹风景当属11月8日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经过两天角逐,来自全国各地五大赛区的32支参赛优胜队伍通过路演和答辩讲述各自精彩的创业创新故事。最终,12个项目分获创意奖、创新奖、传承奖、公益奖四类奖项的金、银、铜奖,20个项目获优秀奖。

此次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由全国妇联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大赛在安徽、宁夏、贵州、内蒙古和湖北设立5个分赛区,汇集东西南北中特色,共计吸引绣、染、编、织、雕、画、剪、刻等多个手工领域的1197个项目参赛,参赛项目辐射带动近百万妇女就业创业。

 
贵州丹寨蜡染

 
草原绣娘

传承美好

苗语里,“窝”者,衣也;“妥”者,蜡染也。贵州丹寨是蜡染发源地,在贵州丹寨县排莫村,至今保留着“窝妥”手艺,一代又一代苗族女性用手中蜡刀,在布衣上绘出斑斓图案。

最终胜出荣膺传承组金奖的“千年窝妥 古韵今风”项目,源于安徽女子宁曼丽组织一群苗族妇女,成立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传承和发展蜡染手艺。伴随一路发展,不断吸引社会各界前来排莫村参观学习蜡染文化,2018年来访18020人次,2019年预计可达22000人次,带动周边丹寨县、雷山县、黄平县、榕江县4个县12个村落300余人就业,收纳自由手艺人全部作品103万平方米。

在河北省革命老区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里,古老的纺车、织机重焕光彩,“哐当哐当”的织机声不绝于耳,唤醒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崔雪琴,这位继承母亲、姥姥两代纺织技艺精髓的女性,2007年8月带头创办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至今,带领10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推陈出新。因传承有方,“原村手工土布非遗衍生品开发”最终获评传承组优秀奖。

 
手工千层亚麻鞋

 
手工村落

一路发展至今,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现有总厂和6个纺织加工基地以及棉花种植基地3000亩,共有织机350台,纺车1000台。作为一个从棉花种植到纺织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合组织,合作社现有会员1300户,涵盖3个乡10个村,直接参与彩棉种植和土布纺织加工的农民达到2500余人。

创意筑梦

提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知道的人不算多。但是,哼起《好一朵茉莉花》的旋律,几乎无人不晓。事实上,此次荣膺创意组银奖的“巧恩茉莉文创手工艺品”项目,就是以“中国茉莉之乡”横县茉莉花为元素的创意设计、研发制作及软服务的综合体系,团队采用“订单+公司+贫困户妇女”的产业模式,不断发展苿莉花文化相关创意手工艺产品。

12年前,浙江女人梁巧恩来到横县,独创茉莉龙井茶产品,并率先试水茉莉文创产业,研发制作8个系列茉莉文创产品,帮助更多留守老人、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她将茉莉茶香包手工制作分工给农村贫困妇女,每年公司培训120名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为100名农村妇女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令茉莉文创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新途径。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太空之家”的内壁上,挂有一幅色彩绚丽的刺绣作品,这就是湖北大冶刺绣大师刘小红创作的《星云之梦》。来到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的湖北“小红绣”当家人彭肖肖,分享了她继承母亲刘小红的刺绣馆,融入创意助力农村妇女增收的故事。

在各级妇联组织指导下,刘小红刺绣馆到各乡镇开班授课,培养绣娘。除线下培训,刺绣馆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免费分享刺绣教程。彭肖肖介绍说:“我们希望帮助不能进到培训机构学习的妇女,只要愿意绣、愿意学,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到刺绣技艺,助力就业脱贫。”目前刘小红手工技能培训学校线下培训妇女2342名,帮助乡镇285名贫困、留守妇女实现再就业。最终,“小红绣私人订制 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创新”项目夺得创意组金奖。

创新出彩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物产养一方人。甘肃省甘谷县适合种麻,因此孕育出这里的麻鞋文化。参与创新组角逐的郭娟来自甘肃。这位1989年出生的北方姑娘,从事千层底麻鞋产销已有7年。在她眼里,千层底麻鞋不仅代表一种乡土文化,更是一种感情寄托。

 
刺绣

 
凤舞九天

在各级妇联组织帮助下,郭娟带领公司在甘肃省西和、漳县等地共建立扶贫车间16个,直接带动1200多人就业,实现“人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的目标。如今,“扶贫车间”在甘肃省已呈星火燎原之势。畅想未来3到5年,郭娟希望继续带动5000多名妇女就业,“让每一个小孩都有妈妈的陪伴,让每一个老人都有家人的照料。”经过总决赛选拔,甘肃“手工千层亚麻鞋”项目荣膺创新组铜奖。

“一世一把梭,一梭一世界。”出生于浙江磐安川二古村的郑芬兰从母亲那里学到土布手艺。作为最年轻的省级民间手织布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她希望复兴山间沉寂的土布技艺。15年来,郑芬兰积极传承土布纺织技艺,以产业先行理念,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土布织造到土布文创,深入发掘土布生活文化。

郑芬兰徒步寻访位于西藏、云南、贵州、浙江等地偏远落后的20多个古村,从中选取9个进行培训和活化,建立品牌合作社,利用东部经济发展优势,帮助当地村民建立品牌,培训技能,搭建产销渠道,同时积极倡导古村落的活化与生产性保护,提出手工村落概念,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载体,帮助村民重拾手工技艺,传承给下一代。“玩转土布文化跨界的创新产业”项目,最终获评创新组优秀奖。

公益带富

参与公益组最后角逐并荣获银奖的吉林长春草编产业扶贫项目,点“草”成金,“编”废为宝,助力乡村振兴。十年来,长春草编产业扶贫项目共培训农村妇女5万人,让1.2万农村女性实现居家就业。2017年,长春草编协会应运而生,现有合作社会员52个、个人会员150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中高级草编工1300人。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形成以女包、生活收纳、装饰定制、大型草雕等为主的7大系列产品,并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3年来带动增收2.8亿元,减少秸秆焚烧污染70吨。到2020年,将再培训1万名农村妇女,帮扶15个贫困村摘帽。

“这些农村妇女经过草编培训后,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技能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改变最大的还是家庭地位,让她们更有自信了。”国家棕草编织工艺标准起草人、长春市妇女草编协会会长、吉林省草编项目推广专家王丽文介绍说。

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双勤劳灵巧的手,传承着蒙古族特有的刺绣文化。获得公益组金奖的“手工艺刺绣扶贫产业项目”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带动兴安盟科右中旗2万余名草原绣娘,通过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产业稳定增收,成为蒙古族妇女居家就业、巧手致富的优秀范例。

 
潮汐计划

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右中旗刺绣脱贫产业发起人白晶莹。白晶莹的姥姥和母亲都是刺绣高手,自幼她也学得一手刺绣好功夫。在她倡导和努力下,旗里将建档立卡与刺绣脱贫挂钩,白晶莹协调相关部门,开办刺绣培训班,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让学员掌握绣、贴、堆等技艺。

现在的科右中旗,农村地区刺绣人数在50人以上的嘎查已有51个。白晶莹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并作为代表登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脱贫攻坚”彩车。

在32强冲击前12强的总决赛现场,各地选手充分展示当代女性创业创新的出色才华。传承组坚守非遗情怀,创意组秉持设计理念,创新组注重发展模式,公益组助力人生出彩,每一个组均有参赛选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为广大农村妇女的个人发展、增收致富以及家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总决赛期间,大赛优秀手工作品展也亮相赛场,为全国各地的妇女创业者交流经验成果搭建起展示平台。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