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论 树立乡旅典型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邹城实践”纪实
本网讯 邹城,是中国亚圣孟子的故里,历史典故孟母三迁的发生地,新时代下又多了一个标签——鲁西南乡村旅游重镇。2011年,邹城市接待游客137.86万人次,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706万人次,其中接待乡村游游客达567万人次,乡村旅游已成长为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竞争差异化,邹城旅游的困境与突破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近些年山东旅游的主打口号,每年为齐鲁大地吸引了无数游客。但是,许多参观完“一圣人”、国家5A级景区“三孔”的游客却往往止步于此,再去参观邹城“四孟”的稀松平常,这一度成为了限制邹城旅游业发展的大难题。
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差异化无疑是突破困局的唯一出路。如何实现差异化?早在2013年,邹城市委市政府在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城市消费者)时间碎片化、需求乡村化、内容特色化的特点,升级传统文旅品牌“孟子修学游”的同时推出了“邹城深呼吸”乡村旅游品牌,着力在旅游特色镇村建设、精品采摘园创建、农家乐示范户打造等吃住行游娱旅游要素上下工夫,目前已培育出省级特色乡村35个,包括“2018旅游产业影响力美丽乡村”上九山古村落景区、商周陶文化古村灰城子村等一批文旅项目。“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调查指数”案例榜,山东15个案例中就有邹城4个。
乡旅特色化,让游客玩的好记得住
国内有个著名影视文旅项目,前期投入了数亿元建设资金,换来的却是游客稀松、商铺大面积关门。如何做好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化乡村,让游客玩的好记得住。“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加强规划统领,引导有序发展,对各个乡村的禀赋进行挖掘整理,从而给予其合适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邹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兆波如是说。
2017年,邹城张庄镇辛寺村美丽乡村建设现场,塘坝上一棵百年老柿树阻挡了修路的进程。为了保护老树,工程队硬是从树南侧坑塘底部填上来一条宽17米的路,多花费50万元。邹城市委市政府在打造“邹城深呼吸”项目的过程中对“乡村原貌和传统元素”的保护坚持不遗余力的原则。保护石头村原貌,挖掘传统民俗项目。上九山古村拥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300余套,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邹城深呼吸”项目后,逐渐打造出一套以“千年石村”为主题,集“逛古村,览民俗,听大戏,观演出,品小吃”等体验项目为一体的乡村游项目,村里70岁的老大爷郑相玉也支起了一个杂货摊,“搞旅游好啊,这么多外人来,从来没见过。生意也不错,比种地强多了。” 郑大爷乐呵呵地说道。
营销整合化,打造活动精准传播两手抓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做好区域公用品牌的传播是做大做强品牌的关键。邹城市委市政府基于“全域旅游”战略和“邹城深呼吸”公用品牌,制定了乡旅节日造势、定点城市巡演、重点线路广告投放等多种针对性举措结合的品牌传播策略,为“邹城深呼吸”区域公用品牌的传播、吸引邹城市区及周边城市游客到来提供了助力。
依据乡村特色,打造乡旅节日。绿鑫春“千人露营烧烤之夜”、“感恩父母陪着爹妈游香城”暨采槐花摘樱桃孝亲活动、田黄镇玫瑰庄园赏花节、凤凰山休闲运动登山节、邹鲁农业公园越野赛、堃茂农科园亲子涂鸦、杨峪民俗村修学等乡旅活动持续不断,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市民参与。锁定目标人群,精准传播品牌。邹城市委市政府将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内相继推出“百万市民游乡村”、“邹城人游邹城”系列活动;对外在每年旅游旺季来临之前,于济南、菏泽等周边城市,大力开展乡旅推介活动。2018年邹城市旅游局组织孟庙孟府、上九山古村等邹城六大旅游景区欢聚济南宽厚里,展现乡旅特色内容,获得了众多城市周边游意向客户的关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邹城市以乡村旅游为契机,通过“竞争差异化”、“乡旅特色化”、“营销整合化”三大途径实现了生态振兴与产业兴旺的有效结合。从2011年的137.86万人次到2018年的706万人次,乡村旅游真正实现富了农民,美了乡村。
(赖修峰、张剑华)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