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播厥百谷,藏种于民”:
传统农耕文化大地艺术摄影展在京开幕
《种子:全球挑战与中国现实》报告发布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陈欣瑶
  • 作者:施维
  • 2020-12-23 16:47:02

12月19日上午,传统农耕文化大地艺术摄影展开幕仪式暨《种子:全球挑战与中国现实》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以“播厥百谷,藏种于民”为主题,设置了摄影展览、报告发布、讲座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推出线上直播,通过影像展览、会议研讨、公众参与全方位展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领域的成功经验。

本次活动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执委会办公室指导下开展,由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和南宁市绿种扶贫服务中心(农民种子网络)主办,得到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的支持。活动响应埃及政府、中国政府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于2018年联合发起的《“沙姆沙伊赫到昆明”人与自然行动议程》,展示包括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等多群体参与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经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前夕唤起社会各界反思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营养和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行动。据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科研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代表以及媒体朋友们约12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幕致辞环节由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主持,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资源环境国际项目办公室业务部主任张艳萍、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廖洪涛、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志光向本次活动表示祝贺。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执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与首席谈判代表刘宁出席开幕仪式并向活动顺利开展表示祝贺。刘宁表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相一致,强调从保护自然中寻求发展机遇,而农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农民参与、不惠及乡村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可能实现的。刘宁也特别强调,希望本次活动能够激发公众积极关注、参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和未来实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贡献最大的力量,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资源环境国际项目办公室业务部主任张艳萍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农业历史悠久,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种质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农业遗产。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参与式的传统地方品种的原生境保护,是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推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和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本项目鼓励农民、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登记、保存、利用农业种质资源,对于激发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索农民和公众参与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可借鉴模式。

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表示,种子是农业的第一环节和社会的基础资源,对于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生态文明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她特别强调,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将农民和大自然的互动智慧与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以艺术美的形式呈现:传统农耕文化大地艺术摄影展呈现了中国6个省份12个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风貌,通过精美的艺术图片展现中国农民守护种子多样性和传统农耕知识的努力;《种子:全球挑战与中国现实》报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跨学科的方法全面评估中国的种子政策,在20年卓有成效的种子就地保护利用探索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提出了“播厥百谷、藏种于民、合力创新、绿色转型”作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可行方案。

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廖洪涛在致辞中指出,乐施会特别关注小农户减贫和能力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自2016年起与合作伙伴开展小农户就地保护利用种子议题的多层面探索,包括参与式的社区试点、公众传播、政策倡议、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珍贵的传统作物种质资源得到收集和保护、在全国范围建立和推广社区种子库、帮助小农户开拓生态农产品市场,提升公众意识和农民的能力水平,保障小农户的可持续生计。上述工作还为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修订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建议,也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搭建了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种子:全球挑战与中国现实》报告发布环节,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研究员宋一青以“感谢、汇报、礼赞”为主题回顾了小农种子报告的成果及过去20年致力于推动农民就地保护利用种子多样性的探索,对一直以来关注、支持、参与的农民父老乡亲、研究团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希望大家能够在两天的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农民、土地和种子的生机、温暖和力量。针对这份研究报告,多位参与并做出贡献的多学科的科学家们,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徐鹏研究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宗文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薛达元教授、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孙庆忠教授、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程伟东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云月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王晓兵副教授,他们各抒己见,发表了精彩的评议。

此次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还得到中国科学院泛第三极环境专项可持续生计示范项目等机构的支持,邀请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江苏、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湖南等10个省市23个村庄的50多位农民代表参加。现场身着民族盛装的农民,他们从各地带来300多份丰富多样的种子和土壤,用这些鲜活的种子、土壤装点着活动现场,用鲜明的生命故事和浓浓的乡土气息传递着对中国农民世代传承的种子多样性保护利用的生命礼赞。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