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数据:重点大学寒门学子的比例越来越低
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在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说,10年前他已在中山大学做过不完全的调查,“当时城市大学生已占90%,现在估计只会更多。”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中大。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
究原因:农村学子考重点大学越来越难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认定的道理,然而在新一代的农村学生眼中,为什么“跃龙门”这条路越来越难?
原因一:不平等的起跑线
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家住农村的学生获自主招生名额的机会较低。其中,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5倍。农业户口学生中,获保送资格的比例为0.3%;非农户口学生中,有0.8%获得保送资格,高于农业户口。
获得“补偿教育”的机会少
近年来,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农村考生却难以从中“分一杯羹”,因为农村学生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不多,自招试题的城市化特色和高昂的考试成本,也让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
基础教育质量差
学者熊培云认为,普遍来看,农村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低于城市孩子,在强调分数的竞争中,他们难以支付高昂家教费、培训费,很难取得好的高考成绩,结果只能进二本、三本、高职高专这样的学校,被重点大学录取比例自然就低。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年前一家教育机构的广告语,即成为对家长的提醒,也几乎成为对客观情况的描述。但对农村学生来说,起跑线已相应落后。
原因二:超级中学涌现,挤占农村学校与生源空间
文东茅曾经对2010年“北约”联盟自主招生成绩加以分析,在30131人中从高到低取前10%,发现北京、浙江、江苏、湖北、辽宁五省市的考生占46.4%;西藏、海南、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广西、新疆等十省区合计只有60人,仅占1.98%。
这与很多人的观感相一致:保送和自主招生基本就是城里孩子的事情。而在其中,以“超级中学”的存在和活跃最受关注。什么是“超级中学”?有人把高考高分学生集中且考入名校人数较多的重点中学中的“重点”称之为“超级中学”。在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高中占据。
“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来自本市,另一部分从周边地区吸引而来。这类中学数量不多,却几乎垄断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
近些年的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使高校选拔制度尽管更加多元,但因可以预见的原因,高校的推荐名额往往由“超级中学”占据。有一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都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即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西安铁一中、西安交通大学附中、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垄断,其中西工大附中一所学校的保送、自招名额就占到全省的五成左右。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