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需因地制宜调结构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11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急需的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谷物烘干机等产销两旺,保有量急剧增加。然而,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节能减排要求的现状也客观存在,加之各地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作为现代农业重要支撑手段的农机装备在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急需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其中,因地制宜、优化结构成为农机局长们的共识。
据新疆博乐市农机局局长王建喜介绍,目前新疆棉区所使用的动力机械均为200马力以上,经对比作业发现,2台100马力机械干的活儿没有1台200马力机械干得多,且耗油量多,作业质量相对较差。与地广人稀的新疆不同,贵州省惠水县农机局局长魏华表示,贵州没有很多平整的土地供大中型机械作业,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土地,即使合作社全部承包,也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作业。以水稻种植为例,合作社会根据不同地块选择不同的插秧方式,能机械插的就机插,不能机插的就人工插,机插的地块往往也需要补秧。魏华认为,对于丘陵山地而言,当地农机部门不应盲目推广大型机械,应重点推广适用型机具。
无论是新疆博乐还是贵州惠水,他们所面临的都是机具配备合理性问题。农机局长们认为,全面、全程机械化并不是机械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而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先进适宜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主要粮食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配置也是农机局长们关心的话题,他们认为,目前主要粮食作物薄弱环节机械装备大多可以满足生产需要,对农机部门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推广力度。广西省玉林市玉州区农机局局长朱和文表示,目前在植保机械方面,大多数以喷雾器、喷粉器为主,且大多为手动、半机械化,急需更新换代,而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先进适用的植保机械;在粮食干燥环节,目前大多还是人工自然晾晒,其实烘干机行业完全可以满足粮食机械化烘干。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大中型植保机械还是新生的烘干设备都是实现全程机械化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多年来总是徘徊不前,形成“推而不广”的局面。农机局长们表示,必须转变观念,由过去偏种、收环节转向全程机械化均衡发展,将植保、烘干等“非必须”环节,提到“关键环节”的行列,在补贴政策上对薄弱环节给予倾斜。
除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外,特色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问题也不容忽视。无论是马铃薯机收、棉花机采还是甘蔗机收、油菜机播和机收,这些瓶颈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没有先进适用的机械可供选择。云南省沾益县农机局副局长向吉华呼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适合丘陵山区马铃薯种植的农机研发。与他有同感的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农机局局长郑荣辉,他表示,谷子是山西的特色品种,但由于没有科研院所研发谷子的播种和收获机械,使得种植面积无法扩大。云南、山西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对许多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来说,研发适宜的机械成为当务之急。
农机合作社应成为主力军
从农机专业合作社出现开始,它始终扮演着农机“组织者”的角色,不仅可以将农机高效整合使用,而且还能有效地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当之无愧成为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主力军。2014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了4.7万个,服务农户超过4500万余户,以开展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成为促进农民节本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不容置疑的是,目前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在规模、运营质量及服务项目等方面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基层农机局长们普遍认为,农机合作社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等问题,但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土地流转难是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稳定30年不变,一家一户经营仍然是主流,而土地流转难、土地连片难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天津市宝坻区农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吕峰认为,土地分散经营与农机规模作业不相适应,不利于大中型农机生产效能的发挥及农机合作社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为此,农机局长们表示,现阶段,在保证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应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有序进行,搞好引导、树立典型、加强宣传,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如果说土地实现连片经营是农机合作社得以发展的前提,那么管理者的素质便成为合作社发展好不好、规范不规范、质量高不高的决定因素。农机局长们也表示,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机人员的培训,但是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与所需数量相差较远。同时,合作社管理者老龄化问题严重,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机使用和维护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影响了机具的使用。正如吉林省长岭县农机局局长孙险峰所说,“合作社很少有人会正确维修和保养先进机械,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机具在生产作业中一旦出现故障,只能依赖厂家售后服务,往往比较滞后,影响正常生产作业”。据了解,在农机合作社运营方面,人才不足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合作社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管理人员,机械化生产效率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农机合作社如何实现从“低档”向“高端”转型,江苏省溧阳市海斌农机合作社就是个相当成功的案例。据理事长王海斌介绍,合作社除了组织社会化服务外,还积极流转土地,并为不同情况的农户提供了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承包三种模式。同时,只要有业务学习机会就安排社员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从2010年起,合作社开始招聘大学生。王海斌认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增加盈利点来壮大发展自身。
政策必须向农机合作社倾斜成为基层农机局长们的共识,在他们看来,要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农机合作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政府可通过在农业项目、金融租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推动其发展。
机艺融合问题亟待新突破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一直受到各地的关注,然而受各地传统种植习惯影响,许多地区农作物种植品种、规格均不统一,严重制约了全面、全程机械化的步伐。
“当地玉米种植采用传统60厘米均匀行距垄作耕作模式,而农民所用的机械已经更新为科技含量较高的大功率农业机械,由于行距窄,大功率拖拉机后驱动轮宽,出苗后进地作业出现压苗现象。”吉林省梨树县农机局长陈晓旭如是表述农机农艺分离所导致的后果。许多粮食主产区的农机局长分析,导致当前农机与农艺融合度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作物种子选择差异大,机械操作困难;二是不同农户作物播种时间不一致,导致成熟时间不同,对机械化收获产生影响;三是作物种植不规范,没有形成标准化种植模式。
针对这些问题,多位农机局长建议,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必须从“机”和“艺”两方面同时入手。辽宁省开原市农机局长王作斌还建议,各地可成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组,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加强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指导。
通过各地实践发现,农机农艺融合水平受当地土地流转速度和农机装备水平影响较大,因此,三者必须同步发展。多位农机局长认为,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前提是要实现区域化统一种植,其中土地连片是关键,所以各地应积极鼓励农机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让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为实现全程机械化,特别是高效率的大型机械化创造便利条件。同时,机具的适用性和性能指标的高低与农艺措施密切相关,各农机企业应根据用户所反映的问题及需求,针对各地不同的农艺需求,及时对机械进行技术改进,生产出适应性强、性能好、质量高的农业装备。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今年农业部将在全国主产区建设48个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县,主要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以总结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以点带面,示范推进。基层农机局长们表示,示范县建设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最佳方式。同时,可影响周边市县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大部分示范县在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选择通过优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推广。据山东省滨州无棣县农机局长郭德武介绍,2013年、2014年,无棣县畲家镇建立万亩棉花生产示范区,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次性流转3000亩建立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三镇实现机采棉2.7万亩,示范区内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机械作业模式、统一农艺技术要求,抵抗住了2013年的历史罕见大风和雨涝灾害。
配套设施落后仍在拖后腿
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先决条件。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农机配套设施并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其中,亟待解决的就是机耕道建设、农机维修网点和机库棚建设问题。
对于作物全程机械化来说,首要问题要属机耕道建设问题。据辽宁省开原市农机局王作斌了解:“由于农村机耕道数量少,路况差,宽度窄,许多农机具无法进地,对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影响较大。虽然通过近几年部分机耕道得到修缮,但大部分仍达不到农业机械通过的要求。”因此,局长们建议,各地应将购机补贴资金与地方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相结合,主要用于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家庭农场的机耕道建设等,集中解决机械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机器进地问题。
农机合作社经营初见成效,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加快,但尚不令人满意。基层农机局长们表示,当下各地农机维修网点不但设备少,而且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低,维修技能不高,服务能力还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长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据吉林省梨树县农机局长陈晓旭介绍,目前梨树县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没有证照,更谈不上资质的认定,大部分维修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认定,同时也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管理。当前在农机维修网点方面,服务领域狭窄、管理运转不规范、建设用地审批难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局长们建议,农机部门要积极引导合作社从单一的机耕、机收服务,向农机维修、农机配件等领域拓宽。同时,合理布局农机维修网点,逐步达到“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的目的。郑荣辉还建议,农机合作社应通过阳光工程等项目运作,开展机具维修、驾驶操作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维修质量,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后劲。
许多参与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的农机合作社表示,最让他们困扰的要属机库棚建设用地问题。山东省莒南县农机局长王建伟表示,有些合作社经营得很好,但是基础用地达不到标准,很多优惠政策和项目争取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对此,不少基层农机部门提出,应将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纳入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在农村建设,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合理规划合作社用地,并有针对性地配套扶持措施,切实解决合作社建设用地问题。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帮助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合作社进行机库棚建设。联合土地、工商、金融等部门,在资金、场地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