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山林何以再现

2025-07-25 07:17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王晓乾 作者:杨梦帆 王子涵

“野生东北虎现在有多少只?吃什么?”“种群能不能延续?”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关切地询问东北虎等野生动物保护情况。

野生虎是森林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之一。《说文解字》中说:“虎,山兽之君也。”老虎作为顶级捕食者,也是关键性的旗舰物种,通过调控食草动物的数量,维护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一只老虎,相当于保护10125公顷的森林,面积约为1万多个足球场大小。

十年过后,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从2015年的27只增长到了70只左右,且处于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并呈现出强烈的向内陆迁移扩散的趋势,至少超过50%的东北虎幼崽能存活至成年。野生东北虎数量的增多,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好转。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一只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受访者供图

这些“王者”的家园主要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这里的重要使命,就是保护以东北虎、东北豹为旗舰物种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的7月29日是第十五个全球老虎日。野生东北虎数量是如何实现增长的?人兽之间又是如何实现共生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全球老虎日来临之前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片区进行了探访。

虎啸不再

炎炎夏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森林密布、流水潺潺,富饶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养育着这里的野生动植物。此时,“山大王”基本不见踪影,因为难忍这样的酷暑,虎豹们也不知躲到哪里乘凉休憩去了。

来到这里,行人、车辆并不多见,手机也失去了信号,如果不是随处可见“大型野兽出没”的标牌提醒,记者似乎已经遗忘,这片“王者之地”其实并非如眼前所见,它不是什么“避暑胜地”,更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暗藏着“杀机”的茂密森林,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就会与野兽相遇。

东北虎是这里的“四大天王”之一,另外三个则是野生豹、猞猁、豹猫。虽然已经是“百兽之王”,东北虎的生存状况却一度令人唏嘘。

我国共有东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华南虎4个亚种,是虎亚种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东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一”,目前野外种群数量仅存不到500只。因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和我国东北林区,东北虎也被称作西伯利亚虎。从体形上来看,东北虎应该称得上是霸王了,成年虎一般体长2.7~3.3米左右,体重能够到达300~600斤左右,即使是一名强壮的成年男性站在它面前,也显得娇小瘦弱。

19世纪末,东北林区山峦起伏,江河纵横,听得见虎啸、看得见豹影,也曾是“众山皆有虎”的盛况。那时约有野生东北虎1200~2400只,占全世界野生东北虎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这样的盛况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数据显示,20世纪30年代,全球东北虎数量下降至500只左右;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东北虎数量不足200只;1998年至1999年,中美俄三国专家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境内东北虎仅存12只到16只……曾经活跃在白山黑水间威武雄壮的野生东北虎,一下竟然变得难觅踪迹。

野生东北虎数量持续下降,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来自对自然资源无序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则是残酷的盗猎行为。

20世纪后期,由于国有林区开发、土地开垦、矿山开采等自然资源开发,造成野生东北虎栖息地急速萎缩,居住环境被破坏、碎片化,生态系统面临严峻考验。高速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进一步割裂了它们的栖息地,让它们逐渐远去,不见踪影。

在珲春东北虎豹自然科普馆内,记者看到这样一个生态故事:在吉林黄泥河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只成功重返历史栖息地的东北虎——虎娃,它也是该保护区目前监测到的唯一一只东北虎。虎娃现已到了“虎生”中年,却还是一只孤独的“单身虎”。它在四处寻找伴侣,但是鹤大高速等基础设施割裂了老虎栖息地,使虎娃与其他老虎隔绝。虎娃走了很远的路,却还没找到可以跨越的廊道,也没有另一只老虎能够来到它的领地,与它为伴。

像虎娃这样的老虎并非个例,因为栖息地被破碎,缺少生态廊道,阻碍了它们自由扩散和繁衍。原本,虎豹的生存需要以大面积栖息地作为支撑,但是家园被村落、农田、城镇、道路所分割。

除了栖息地支离破碎,老虎要填饱肚子也成了难事。食物是野生动物生存的基础,森林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也影响到它的生存繁殖,甚至出现了野生虎袭击人类居住地的情况。其实,人类并不在东北虎的食物链条中,如果不是出于对幼崽的保护或是受伤、冬季缺乏食物等情况,它通常更偏爱梅花鹿、狍子、野猪这样的有蹄类动物。

盗猎工具对野生动物也很有“杀伤力”。一条细细的钢丝,就可以被制成猎套,制作简单且成本低廉。下在密林处的猎套,给老虎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它一不小心钻进这个猎套里,第一反应就是挣扎、奔跑。但是,这一行为是致命的,挣扎得越厉害铁丝勒得就越紧。纵使东北虎再凶猛,面对猎套和捕猎工具时,仍然是脆弱和无助的。盗猎行为也让本就生存堪忧的野生虎数量进一步减少。

见不到虎啸豹影的山林,是缺少灵魂的。人们一度祈盼它们有一天能够重返故土,再现雄姿!

“王者”归来

东北虎数量变化一直牵动人心。2024年,在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一组数据,让人为之振奋:目前,稳定生活在园区内的野生东北虎、野生豹数量分别达70只、80只左右。

“特别是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吉林省珲春市,东北虎、野生豹数量更为集中。虎豹的主要猎物——野猪、狍子、梅花鹿的种群数量都增长了1倍以上。实现了‘王者’归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段兆刚表示。

成绩来自实打实的护虎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帮助虎豹逐渐回归了故土。在保护虎豹的同时,也保护了其他同域种群,更好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先是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继设立,加上2007年成立的珲春河大麻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09年成立的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省级、县级保护地,有效保护了东北虎豹的栖息地。

为解决我国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00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看到了成效后,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于2014年4月1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自此之后,“机械封存、斧锯入库”“砍树人变看树人”,人类对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干扰大幅度减少,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

2000年11月,吉林省开始实施无限期禁猎。到2010年底,环颈雉、花尾榛鸡、东北兔、狍子等种群数量增幅达400%~700%;野猪数量增长迅速,全省达2.84万头,梅花鹿数量470~520只。

国家公园的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实践,也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重要抓手。2017年1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开始试点建设,2021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恢复保护地内东北虎豹的森林栖息地,给它们打造一个宜居的家园。

园区内,栖息地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比如大力开展核心区林地清收还林工作,累计还林2243公顷;再如,对60万亩退化林分及植被受损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还有,通过道路改造、修筑隧道、山体修复等措施建成5处动物迁徙通道,实现破碎化栖息地联通;对1.2万公顷虫害林分及时开展防治,保障生态安全。随着栖息地环境条件的逐渐改善提升,虎豹分布范围持续扩大,活动空间覆盖公园80%以上区域,并呈现北向老爷岭、西向张广才岭、南向长白山3条生态廊道扩散的趋势。

保护东北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合力。

2024年5月15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以下简称“虎豹局”)同延边州、牡丹江市、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和龙江森工集团共同签署《协同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合作协议》,在地方政府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依托原试点单位设立的10个管护中心和83个基层保护站,形成了“虎豹局—虎豹分局—管护中心—保护站”的四级体系,打通了保护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虎豹局与两省部门、森工集团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凝聚建设合力,并与吉林、黑龙江两省高检、高院签署司法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基地,建立“林长制+森林法官”“林长+检察长”的新工作机制。

合作不只在中国境内,由于1.41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区域,为此,中俄之间也在强化合作,共同保护着珍贵的虎豹。在中俄边境线上,架设了300余处防护设施,将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的迁移通道打通,真正实现“免签跨境游”。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还与相关单位共同构建了四级网格化包保体系,组织开展了巡山清套专项行动,累计巡护9.5万余次,巡护总里程49万公里;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立以来,野生东北虎豹的高频亮相,一定程度上,正是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系统逐步完善的缩影。

护林有道

如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成为中国生物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拥有野生脊椎动物397种、高等植物884种,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同纬度地区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成为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

“众山皆有虎”,离不开科学监测、全时守护,这背后既有人的付出,也有技术的不断加持。

在群山之中,巡护队员们每天背着“巡护背包”,带着专业的设备进入森林,即使汗流浃背也要走遍山野,只为清除威胁虎豹的非法猎套;踏雪破冰,无惧严寒,守护雪原最美的脚印。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三道沟保护站辖区内,巡护队员正在巡护作业。

但是,巡护工作也确实不易,难度一度主要来自野生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和装备的落后。

“通信靠吼、巡护靠走、防寒靠抖,这是过去巡山的真实写照。”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荒沟保护站负责人么长星说,多年前,工作人员进山入林,不仅要安装、维护设备,还要开展数据收集。这种传统的监测方法,只能采集到短时间、小范围的数据样本,很难跟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的实际需要。

2015年,杨钊成为珲春市第一批巡护队员,第二年就因为架设相机的事,想要放弃这份工作。“那年雪特别大,为了给相机换卡和电池,我和另外一名队员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山。”他回忆说。当时天气寒冷,行程未过半,杨钊一条受过伤的腿就疼得受不了了,动起来总比困死在这里强,于是他的队友在雪地里为他蹚出了一条道路。下午四点半,东北的天已经黑透了,但是离山下还有4公里,路程看似不长,这一次却走得极为艰难。“太吓人了,当时真的不想干了!”杨钊说。最终,他凭借着毅力和最后一丝力气回到家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后来我们在山上换了卡的那个相机,拍到了东北豹的影像,心里边一下感觉不一样了,我们的付出真值!”杨钊说。

如今,80多个基层保护站的巡护队员们再进山,有了更多“法宝”。夏天蚊虫多,他们戴好帽子、套上了冰袖。背包里面,装好了高音喇叭、防熊喷雾、信号弹等设备,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也避免与野生动物直接发生冲突。

在他们看来,这份工作的价值,在于见证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前东北虎豹数量少,现在随着工作力度的加强,虎豹数量变多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心里的荣誉感增加了,非常有意义!”杨钊的巡护队队友卢燕强坚定地告诉记者。

在白山黑水间,这些巡护员们脚步越发矫健,与此同时,还有村级的生态管护员8000多人,大家共同守护着绿色家园。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村民张振革2021年成为生态管护员,尽管每3天就要巡护一次,但对于这份工作,他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次清晨7点30左右就开始巡山。

因为有了他们,林子似乎也有了更多安全感。特别是随着“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的运用,国家公园的管护工作变得更为智能便捷。这一整套监测系统既有野外高清红外相机、防火球台,还有卡口监控探头和生态因子采集站。一部手机,就能随时了解东北虎在哪里出没,随时随地掌握它们的动向。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管护中心工作人员操作“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

曾经,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给巡护和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如今却是大变样。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分局副局长程志刚认为,这套监测系统不仅能远距离、大面积实时监测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的活动状态,还可以实时获取生物多样性、各类生态要素和人类活动信息。

在其后台,工作人员只需简单地操作,东北虎的珍贵影像就呈现在了记者面前——

一只五六个月的小虎幼崽,看到了安装在树上的相机,有点好奇,一直用爪子扒拉着镜头,又有点害怕地往后退;

一只雄性的东北虎,看到中俄边境线上打开的廊道,机警地抖动尾巴,进入戒备的状态,后来察觉到没什么危险,一跃而过,成功“越境”;

一只处于发情期的雄性东北虎,为了寻求伴侣,向周边的树上、草上喷洒分泌物。

它们的日常都被镜头一一记录了下来,成为了宝贵的资料。如今,覆盖近万平方公里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及近3万台红外相机,实现对虎豹公园全天候、立体化监测,现已采集各类数据6500余万条,累计监测东北虎2.6万余次、东北豹3.4万余次。

与虎为邻

如今,过去数十年难得一见的野生虎豹,现在经常光顾道路和村屯,野猪、狍子、梅花鹿等也经常啃食庄稼和幼苗幼树。附近的村民因担心安全问题,山野菜采摘、种植养殖等活动也受到影响。

人与猛兽既然成为了邻居,就会面临一定风险。但在园区内,也有相应的办法缓解人兽间的冲突。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是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遍布园区内的红外相机可通过该系统24小时发布虎豹预警信息,并可直达村屯和社区一线住户,有效提升主动预警能力。

一些地区不仅建立了网格化包保责任体系,还构建红外探测、振动光纤、无人机驱离三道屏障,一旦虎豹靠近村屯就会立即报警,监测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巡护队同步信息群,做到快速响应,保证虎豹等猛兽入侵早发现、早预警、早驱离。

16个虎豹经常出没的核心区重点村屯、林场场部也将建设物理围栏,目前已完成11个村屯和场部的建设任务。在珲春市杨泡乡烟筒砬子村的周边,总长度40多公里、高度在4米左右的安全网,用最直接的方式守护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珲春市林业局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管理科科员刘国庆说:“有了这个围栏,园区内的村民和耕地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最大限度降低了人兽冲突。”

有些冲突如果发生了,还有相应的补偿机制。2020年起园内就开始实施虎豹等野生动物损害补偿,2022年引入保险机制,2023年还扩大了损害补偿范围。如果由于野生动物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都会获得相应补偿,充分保障原住居民和职工人身财产合法权益。

2024年5月16日,汪清县春化镇3户村民圈养的肉羊被东北虎捕杀,事件发生仅两天,保险公司就将22900元赔款送到受损的3户村民手中。据统计,2020和2021年理赔案件1077起,理赔金额达534.7万元,2022和2023两年引入保险机制后,共受理野生动物损害案件5732起,理赔人身伤亡、农作物、家畜等损失合计1707.05万元。

如何依托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谋发展、提高原住居民收入?这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园区里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跑山捡山货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随着虎豹越来越多,园区的管控措施不断升级,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受到了限制,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减少。但若换个思路,也可实现“因虎增收”。

段兆刚介绍,2023年以来,我们持续推进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2024年共选聘生态管护员8139人,其中村屯生态管护员7874人,林场生态管护员265人,户均增收约1万元,有效解决原住居民生产生活受限问题,显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输血”虽解口渴,但谋发展还要靠“造血”。在珲春市杨泡乡,蜜蜂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烟筒砬子村将保护好本地中华蜂和中华黑蜂两个物种,打造产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加农户和基地的模式。

依托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禀赋,各地通过生态研学体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式,引导原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今,黑木耳、蓝莓、桑黄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以黄牛圈养为代表的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游、乡村民俗游等产业也蒸蒸日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这里,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尽享生态带来的红利,对未来生活充满更多期待。

人与虎豹共存将是常态,段兆刚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投入,不断提高科研监测水平,创新保护方式,努力实现东北虎豹等动物数量的稳步上升,让这片土地虎虎生风。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王子涵 文/图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