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万万不能不关注农民

2018-09-05 00:00 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梁冰清

  原标题:关仁山:文学万万不能不关注农民

  本报特派记者赵永兵文 发自北京

  8月27日下午,关仁山的长篇小说《日头》在北京图博会中国作家馆举行了新书首发式。《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文学评论家孟繁华等出席了发布会,并对《日头》进行了推荐。

  长篇小说《日头》,是关仁山继《天高地厚》、《麦河》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极有分量的长篇力作,也是他的“中国农民三部曲”收官之作。从2002年出版的第一部《天高地厚》全景式反映中国农村近30年的历史变革,到2010年出版《麦河》描写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的故事,在收官之作《日头》中,关仁山更注重批判性,深挖并且反思农村贫困和苦难的根源,对农民自身的劣根性进行反思,对封建流毒以及恶意资本进行深刻批判,书写人间悲悯情怀,讴歌人间大爱。

  《日头》新书首发前一天,关仁山在鲁迅文学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接受采访时关仁山说:“书写农民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起落和心灵蜕变,是我的一个想法,也是一个目标。《天高地厚》、《麦河》和《日头》,‘中国农民三部曲’今天总算完成了,作品有待读者的检验,心中惶恐不安。”他还说:“我这人爱笑,每次出版新书用的照片都是面带笑容的,只有到《日头》的出版,我用了一张严肃的照片。我不是摆出思考的姿态,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我这里借《人民文学》杂志2014第9期卷首语的一句话,那表情是我‘内心对农民未来的生活怀着难解的忧患和繁复的向往’。这句描述挺对我的心思。”

  谈农村题材:

  现实描写是挑战

  记者:《日头》是你“中国农民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和前两部作品相比,《日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关仁山:前两部小说出版,赢得了一些赞誉,也听到一些批评。前两部作品歌颂土地多了一些,这一篇再也不能与农民的苦难擦肩而过了,要加强批判色彩。因此我在写提纲阶段就不断对自己说:这是农民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书,要面对良心说真话,以良心的名义,反对一切扭曲人性的苦难,所以,在风格上就尖锐一些,大胆地探索一些问题,写出时代的漩涡,写出新农民的精神裂变。和《天高地厚》、《麦河》歌颂中国农村近30年的历史变革、摆出农村存在的问题不同,《日头》不仅仅摆出了问题,而且试图探索农民和农村的出路,试图从制度、从文化、从思想的高度,探索时代困境的解围方向。

  记者: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最大的难度是什么?《日头》中最需要克服的是什么?

  关仁山:关于现代农业、土地流转、城镇化等当下现实的描写对作家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这既是对作家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考验,又面临着如何把现实文学化的问题。农村与城市的落差很大,农村发生巨变,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村了,写农村最大的难度是认知的困难,其次是关注现实题材如何艺术表达的问题。我在《天高地厚》的后记中说过:农民可以不关心文学,文学万万不能不关注农民。有人把我划进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家,特别是写现代农民的作家行列,我感觉没什么不好。

  谈《日头》:

  更直接地探讨农民问题

  记者:在写《日头》的时候,你心中有什么目标吗?要把它写成一部怎样的作品?

  关仁山:我在《日头》中追求一种鲜明的现场感,就是试图更直接地探讨农民问题,大胆追问一些根本问题。比如,农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是制度原因还是农民自身问题,农民怎样才能活得更好?在《日头》里,我对当前农村田园荒芜、生态失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道德沦丧、城镇化的强拆等社会现象的描写,不是简单的谴责,而是深度反思,反思了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文化根源、制度根源。我的目标是把《日头》写得比《天高地厚》、《麦河》更有深度,也更耐读。

  记者:在当下流行“微”的时代,对于一部长达46万字的大部头小说而言,故事是否可读非常重要,《日头》的看点有哪些?

  关仁山:有的小说是读味道,有的小说是读故事。《日头》故事性较强,描写了冀东平原日头村近半个世纪波诡云谲的巨变,通过金家、权家、汪家、杜家几代人错综复杂、缠绵纠结的关系图谱,再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北方农村斑斓多彩、震撼心魄的生活画卷。金、权、汪、杜等几个家族的三代子孙,在利益角逐、灵魂博弈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活剧。《日头》的故事很热闹,但热闹的背后我还是想让读者读故事背后的东西。

  谈河北文学:

  有成绩也有差距

  记者:你和谈歌、何申被并称为“河北现实主义道路上的三驾马车”,现在这“三驾马车”发展得如何?

  关仁山:1996年,何申、谈歌和我被文坛称为河北的“三驾马车”。他们是我的兄长,创作上比我有经验。许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坚持创作,只是我偏重了长篇写作。

  记者:作为河北省作协主席,你如何评价河北省的创作队伍?

  关仁山:铁凝主席在河北时曾提出“扎实生活,诚实写作”的理念,这对我们作家队伍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我们今天形成了老、中、青作家队伍的整体格局,老作家宝刀不老,创作活力不减,中年作家也很勤奋,青年作家人才辈出,每个门类都有代表作家。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河北担当中国作家馆主宾省,河北作家包括河北籍的著名作家要集体亮相。令人欣喜的是,继“三驾马车”之后我们河北出现了四侠,他们是小说家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和张楚。四位青年作家驰骋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为河北赢得荣誉。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河北名列前茅,有三位作家作品获奖。当然,我们的压力也很大,要看到许多不足和差距,那就是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大作、力作还不多。

  记者:你认为河北的文学创作在全国处于怎样的地位,有何特点?在培养新人上有哪些举措?

  关仁山:河北作协很重视青年作家的培养,近几年每年都举办青年作家培训班,今年还要召开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表彰成绩突出的十佳青年作家。为青年作家出版丛书,多次研讨他们的新作,替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我们河北文学院合同制作家招聘,大大地向青年作家倾斜。一句话,为青年作家服务,为他们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

  作者简介

  关仁山,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麦河》《白纸门》《唐山大地震》,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 从唐山到汶川》《执政基石》,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落魂天》,短篇小说《苦雪》《醉鼓》《镜子里的打碗花》等。

  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庄重文文学奖等,作品多次被搬上荧屏及被翻译到海外。

  作品简介

  小说以古钟作为主线,用十二律结构全篇,并与二十八星宿相衔接,成为全书最大的象征性意象。从文化的角度,深刻反思了农村贫困和苦难的根源,剖析了农民的劣根性,对权力、资本致使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做了果敢的批判,并将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困境和探求做了深度刻画。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