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昭苏县:草原牧歌醉花海

2018-11-02 00:0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编辑:高雅

【人居环境大整治】

新疆 昭苏县:草原牧歌醉花海

  本报记者 刘昊 邓俐 文/图

  广东省韶关市的李明则、宋平老两口每年夏天都要来新疆昭苏县住2个月,一是看看好几年没回家在公安边防站服役的儿子,二是可以避开内地的酷暑。宋平说,每天早晨起来先到阳台,看到远处的雪山、森林、草原和清澈的溪水,一天的心情都感觉好极了。

  李明则说,每次来昭苏都感到新鲜,无论是行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是走进累累果树掩映中的农家小院;无论是倘佯在百万亩油菜花海之间,还是漫步在静谧的、整齐有序干净的乡间小道上,都能深深感受到昭苏县那种散发着花香果香的农家之美。

  夏末的昭苏,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天马故乡迎来了自己最美的旅游黄金季,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昭苏一望无边的草原、涓涓流淌的清澈雪水、生机盎然的绿色湿地、巍峨雄伟的延绵雪山,还有那奔腾的骏马。此时所有的旅游景点与村庄,都被肆意盛开的紫苏花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包围。百万亩油菜花海从身边连到山边,从山边连到天边,金色如织,花香四溢,蜂飞蝶舞,大片的金黄犹如一条条金色的织毯席卷着广袤无垠的昭苏大草原,映照着千年的雪山。当游客踏上这1.12万平方公里、全疆唯一没有荒漠且第一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热土时,无论是在昭苏大草原上驰骋,还是行走在花海中,游客都会沉浸在无边美景中流连忘返。

  昭苏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努尔波拉提·木哈米亚对记者说,昭苏县为进一步凝聚最广泛的生态共识,在全县树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把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作为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进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现环保与发展、环保与就业、环保与创新同步前进,在行动中凝聚共识,在共识上推进行动。

  治理村庄建机制

  为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全县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建立长效管理考评机制,多措并举进行环境整治

图为昭苏百万亩油菜花海

    在萨尔阔布乡库尔克德克村,只见干净整洁的街道两边种满了果树,绿树掩映着红顶白墙、整齐划一的小院,如果不是院子里不时传来奶牛的“哞哞”叫声,还真让人误以为是走进了度假村。村民哈力亚正在她的百草园里打理果树,她说她是党员,还担任着联户长,负责联系周边的10户,她的工作任务是宣讲上级的有关“三农”政策和文件精神。近几年来,昭苏县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维护村容整洁,她每天早晨都要提醒邻居及时清理庭院卫生和大门口周边的垃圾,这已成了习惯。据了解,库尔克德克村从2015年开始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县里在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后,按生活区、种植区、棚圈功能分为三部分开始重新改造建设。改造每套房子的建筑成本是6万元,国家给予住房改造补贴28500元,贫困户再加1万元。库尔克德克村每周五定期清理全村环境卫生,各家各户出人,由村干部分组带队进行集中清理。乡里有4台垃圾车,112个船式垃圾箱,每天都要清理全乡7个村的垃圾。村里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仪式完毕后由村支部书记向村民宣讲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及其他事项。

  乡人大主席别克图尔逊介绍说,为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和整治质量,首先在全乡7个村成立了由第一书记任组长,村书记为副组长,村干部、小组长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协调,检查督导和年度工作安排,细化措施、分解责任、加强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充分利用广播全覆盖宣传,让村民随时随地都能收听到;充分利用每周一升国旗活动、每周四的“农牧民夜校”活动进行集中宣传;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时分散式宣传,使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积极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按照网格居民分布编为5个环境整治组,由村民小组长担任组长,每个小组长对于自己负责片区组织村民每日进行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并记录考勤给予卫生评定。四是组织村民进行环境整治,严禁在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取土、乱停乱放、随意倒垃圾;解决道路坑洼不平、路面乱石多、路边乱堆乱放等问题,村主要街道要保持道路清洁、安全、畅通。五是结合环境卫生整治目标任务,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验查督办,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村。同时,领导小组成员对该片区环境整治工作进行验收,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管理完善片区的组长村民给予表彰,对进展缓慢、效果较差群众不满意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加强管理。

  如今,全县73个村都像库尔克德克村一样,村民、牧民在庭院内种花和经济作物,每家的庭院焕然一新,农牧民结束了庭院杂草丛生的历史。

  环境优美靠整治

  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面长效治理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县城为主、就地处理”的处理方式,人人成为环境卫生监督员

  昭苏镇吐格勒勤村王立文家的小院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左邻右舍陪着广东来的客人李明则夫妇在聚会。老王今天非常高兴,已是半年没见面的3个儿子都回来了,李明则夫妇是老王多年的朋友。老王说,党的政策好,近些年来村民都富起来了。村支部书记李建军告诉记者,老王是种菜好手,庭院经济在全村搞得最好,种什么菜,怎样种,老王都无偿为村民服务,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也因此被选为镇人大代表。这时,院外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老王的老伴连忙叫大儿子王建国把两袋已分好类的垃圾放在拖拉机上,开拖拉机的哈吉木汉把村民放在路边的垃圾袋一一装在车斗里。他说,垃圾是上下午各收一回,装满了就送到附近的县垃圾处理厂。李建军说,以前的吐格勒勤村可不是这样,村里环境是脏乱差,村民在绿化带堆放粪便,并私自拉设围栏修建厕所,有的牧民甚至在自家墙头拉设围栏,堆放草堆、杂物;还有就是喂养牲畜。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他村民也受了他们的影响,都把家门口拉设了铁丝网,影响了村里的整体环境,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就成了村里环境整治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在县里开始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后,距离昭苏县城10公里远的吐格勒勤村的各族群众开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建设家园,改造自家居住环境,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搞好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村“两委”先从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并集中清运垃圾,同时开展农田面源污染整治和河道管理保护,积极打造“绿色、生态、人文、宜居”的诗画家园。要求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装袋处理,每天由村委会组织垃圾清运车,安排专人分巷道进行收集,并将收集的垃圾直接运往垃圾填埋场。并积极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建立评选表彰机制,在每周一升国旗时,对评选出的先进予以表彰,对打扫不及时、态度不积极的进行通报批评。如今,昭苏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针对农业生产废弃物(牛羊粪便)则采取回收制,以每吨25元的价格卖给县里的有机肥厂。

  昭苏县住建局局长陈炯说,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面长效治理目标,一是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以颁布的有关规范和标准为依据,实事求是、科学安排、逐步完善。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县城为主、就地处理”的处理方式,以县城周边、主要河流和交通道路沿线村及旅游景点村镇为重点,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三是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结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充分利用就近县城垃圾处理设施,并按规划适当配套建设,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垃圾处理布局。

  昭苏县副县长马迪介绍说,该县积极围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及县城、村庄绿化,全县1680万亩土地中林地达到254万亩,湿地104万亩,已建成5条生态路、5大生态休闲公园、24个绿地广场和环县城绿色屏障,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3%,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24平方米。建有2个大型有机肥厂和1个大型沼气站,从根本上遏制了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并制定出台农药、化肥销售实名登记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办法,先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项目8个,涉及34个村,惠及62652人。

  “厕所革命”改观念

  如厕一小事,文明一大步。农村改厕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也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振兴乡村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56岁的阿卜杜克热木·萨迪克见到记者格外高兴地说,自己家以前那个臭烘烘的旱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以前和现在没法比,过去晚上上厕所黑灯瞎火不方便,天热则臭气熏天,现在好了,上完厕所水一冲一点味儿都没有,又舒服又干净。”洪纳海乡各村农户家中大部分都建有独立卫生间,但只安装了淋浴设施,没有马桶、渗坑,村民们仍在使用旱厕。洪纳海乡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各村厕所改造。经前期摸排调查,争取县里资金支持,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为符合改造条件的700多户埋挖管道、安装化粪池、购买安装了坐式抽水马桶。

  “‘改厕’改的不仅是厕所,还有生活习惯。把小角落不起眼的厕所问题解决好,引导村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县住建局局长陈炯说。

  “每一个万亩花海景区的路边都有厕所”、“景区厕所建得很人性化,距离不远,而且有些景区已经有了儿童小便池和洗手池。”在昭苏县游玩,游客不仅能欣赏美丽景色,上厕所也倍感舒适和方便,更重要的是建筑风格各异的厕所与景区环境协调,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近两年,昭苏县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对此带来的显著变化副县长马迪深有感触:“我们增加的不仅仅是厕所数量,厕所环境同样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不再因为游客如厕的尴尬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形象。”

  进入昭苏县有2条路,其中一条路要经过白马旅游服务区,另外一条路则要经过乌孙山旅游服务区。“这2个服务区我都去过,这里为游客准备了昭苏县的旅游资源介绍资料。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里的旅游厕所,很干净,而且非常有特色。”来自上海的游客李琳说,特别是白马旅游服务区的厕所,远远望去就是一栋玻璃房,干净透亮,进入后是一个个封闭的卫生间,还有残疾人专用的卫生洁具,洗手池也不高,基本上都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很人性化。

  马迪说,昭苏县近几年的厕所建设成果有目共睹,进入昭苏的游客每年在不断增多,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将“厕所革命”一直进行下去,加大景区厕所尤其是乡村游公共厕所建设力度。

  “一号工程”抓落实

  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示范带动很重要,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入环境整治工作专班,既体现示范效应,又能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抓好落实

  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努尔波拉提每次进山下乡检查工作,当看到路旁有垃圾时,就让司机把车停靠在路边,从后备箱拿出垃圾袋和垃圾钳捡拾游客扔掉的矿泉水瓶子、酸奶盒子、餐巾纸等各种垃圾,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捡,到目的地就能捡2袋垃圾。放牧的牧民看见县长捡垃圾很惊奇,时间长了,很多牧民也养成了习惯,在自己居住的毡房附近开始拿着垃圾袋捡拾垃圾。从萨尔阔布乡回县城的公路上,牧民阿克巴尔正在捡拾垃圾。他说:“垃圾总得有人清理,否则时间长了草原就不美了。这两年垃圾少多了,有些游客看见我拿着垃圾袋捡拾他们刚扔掉的垃圾,他们也不好意思再扔了,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下不是很舒适嘛!”

  努尔波拉提说:“为巩固环境整治效果,除加大宣传和制定各种措施外,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示范带动也很重要。所以,不仅是县领导带头这样做,机关干部下乡时也被要求车后备箱要准备垃圾袋和垃圾钳。”

  为抓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昭苏县将城乡环境重点整治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3名副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重点整治工作专班,乡村两级也相应成立以乡镇场长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环境重点整治工作专班,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体系。每日听取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召开政府廉政工作暨农业农村、全域旅游、河湖长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视频会等6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城乡环境综合重点整治工作,保证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整县推进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对县城区域1镇2乡,以及2个马场,将管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根据城乡人口集中与相对分散的情况分类施策。按属地原则,以村为单位整治道路两旁、农田和草原上的残垣断壁、废弃围墙等。各乡镇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环境卫生责任区域,明确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人,建立以乡领导包村、村领导包巷、群众门前“五包”的管理机制,全面摸排梳理辖区内危旧房屋、残垣断壁等视觉污染底数。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展板和周一升国旗仪式、农牧民夜校,并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发动广大群众全民投入到整治环境卫生中去。

  昭苏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整治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个天蓝山绿水清的大美昭苏呈现在人们面前,每年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30万人次,仅旅游收入一项实现4亿多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昭苏县18.8万城乡农牧民切实感受到新的变化,环境变美丽,农牧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牲畜粪便随便乱扔乱倒、牛羊到处乱跑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呈现在眼前的是笔直的马路、明亮的路灯、整洁的庭院和热情好客的牧民。截至目前,随着昭苏县旅游业的大发展,乡村结合旅游业带动就业6360人,旅游脱贫2600余户4300余人。

【记者手记】

美丽草原是我家

  刘昊 邓俐

  每年的5月份,当草原开始由黄转绿时,牧民阿克巴尔就从牧民定居点搬到草原上,支起3个毡房,在放牧的同时开起了牧家乐。阿克巴尔说:他在这里开牧家乐已3年了,每年的6~9月份是旅游旺季,可以挣3万多元钱。为了保持干净美丽的草原环境,阿克巴尔每天下午都要拖着一个大垃圾袋捡拾垃圾,捡满一袋后放在政府指定的垃圾存放点,到时有垃圾车沿线把垃圾拉走。让阿克巴尔最欣慰的事是这两年随着大家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垃圾比以前少多了,草原的环境也比以前更优美了。阿克巴尔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阿克玛亚丽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将父亲的话翻译后说:“上课时,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子一样爱护草原,因为美丽的草原是我们的家。”

  拥有1.12万平方公里的昭苏县幅员辽阔,是全疆唯一没有荒漠、唯一获得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地方。近三年,昭苏县大力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除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外,还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生态村,先让村容村貌变美,继而延展到整体环境。

  像阿克巴尔一样尝到甜头的牧民,思想也在发生变化。昭苏县畜牧业在传统产业中占主导,以往庭院里多是杂草丛生或荒杂不堪,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格格不入。为解决这个问题,昭苏县以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美丽家园为突破口,引导牧民将传统的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生活相结合,“牧家乐”让广大牧民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更加自觉地关注草原、村容村貌及院内院外的洁净、绿色和美丽。

  如今,昭苏县的一些村落已经成为农牧民心中的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在给广大游客带来视觉的盛筵和身心的放松的同时也推动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天蓝山绿水清的“大美昭苏”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我们为昭苏点赞,为“天马故乡牧歌昭苏”放歌吧!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