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模式”织密残疾人兜底服务网
——甘肃省天祝县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纪实
当地出台的残疾人托养照护的政策文件
近年来,甘肃省天祝县着眼残疾人群体所急所难所盼,采取“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公立机构兜底保障、幸福大院就近照护”三种模式,把简单给钱给物的措施优化为托养和服务兜底,累计实现2138户、2325名残疾人稳定脱贫,圆了残疾人这一困难弱势群体的脱贫小康梦。
残疾人经过治疗自己动手制作手工艺品
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受青睐”
10月17日,笔者来到天祝县养护福利中心,30岁的残疾患者小张正在院内走廊地同父亲聊天。小张的父亲说:“这里环境好,住的、吃的、玩的都挺满意,与家里相比,这里的舒适程度要好上几十倍。”
据小张父亲介绍,6年前,女儿受到刺激出现精神障碍,时有骂人、打人、伤人毁物等症状,家人多方求医未果,去年将她送入天祝县养护福利中心。通过在中心脑病康复医院接受治疗和照护,她的病情明显好转,现在的她与人交流逻辑清晰,生活已能基本自理。
2017年,天祝县养护福利中心和华锐幸福苑两家残疾人、老年人托养机构先后在天祝县城城北新区落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两家在当地有良好信誉的民营企业中标经营。两家托养机构均采取政府购买、面向社会、养老助残、医养结合的运行方式,已接纳残疾人137名,其中精神、智力等重度残疾人122名,为其提供全天候照护、疾病诊疗、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等服务。这是 “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模式,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幸福大院内残疾老人的幸福生活
公立机构兜底保障“暖意浓”
在天祝县岔口驿敬老院,83岁的郭世英来自朵什镇,2007年被镇政府送到敬老院。他高兴地说,在这里,自己生活上有人照顾,每顿饭菜都有肉吃,不用掏一分钱,还有养老金领取,敬老院就是我的家。老人胡祥因膝下无儿无女,去年10月入院后不久,他说,是党和政府给了她家的温暖,如今就是有人抬着轿子来请,他也不会离开敬老院。
据岔口驿敬老院院长王进宝介绍,该院是天祝县唯一一家集残疾人供养、老年人托养、孤残儿童照养为一体的公办服务机构,占地面积309亩,设供养床位380张。目前,共有168名鳏寡孤独或家庭困难的残疾人在此接受集中照护。通过政府连年投入、社会持续帮扶、自身滚动积累,岔口驿敬老院已发展为集生活照料、功能康复、医疗保健、户外农疗、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托养中心。
在政府统筹补贴资金的基础上,敬老院采取“以院养院弥补缺口”的方式,开辟了203亩院办经济区,发展蔬菜、马铃薯、绿麦种植和牛、羊、猪舍饲养殖产业,鼓励院民参加力所能及的进行农牧业生产,一方面提高院民的积极性、体现其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实现了大部分蔬菜、食用油、肉食自给自足;既保障了院民的生活需求,又实现了托养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护理人员为患者理发
幸福大院就近照护“乐无穷”
针对公办、民营托养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和部分残疾人故土难离、不愿入住集中供养机构的问题,天祝县积极探索了“乡村幸福大院”照护模式。在各乡镇中心村建立的23座幸福大院,全部由政府筹资建设,采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队员和村残协日常照护,入住成员互帮互助,签约医生定期随访的方式,使入住的残疾人、老人过上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幸福快乐地生活。
党的政策好,让我们残疾人吃的饱、穿的暖,住着免费的新瓦房,水电费都不用自己交……”残疾患者陈应斌如是说。
今年45岁的陈应斌,是天祝县西大滩镇白土台村村民,自幼双眼失明,自己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还要家里人专门照顾他。2017年,住进镇政府修建的幸福大院后,切身感受了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给予的温暖。闲暇之时,他开始在别人的帮助下玩起了“快手”直播,即兴说唱,赞颂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如今,全县已有79名残疾人入住幸福大院,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乡村干部和签约医生经常上门服务,残疾人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张海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