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湖南开创中国农业援外“以省包国”新模式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孙菁
  • 作者:买天
  • 2020-01-10 10:25:0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买天

“我是一颗杂交水稻种子,在气候温润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生长发芽。自2008年至今,我们家族在这里的种植面积累计达4万公顷。虽然我们已经在非洲的土地里扎根繁衍,但依然十分想念万里之外的故乡中国,希望我们能成为增进中非农业合作的使者。”这是一粒来自中国湖南省的杂交水稻种子的自述。

把水稻种子带到非洲大陆的正是这样一批中国湘籍的援外专家和农业企业:他们传授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投资建设农业项目……手把手教非洲农民种稻养牛,授人以渔提升非洲农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

 
中国湖南农业专家和非洲农民一道收获辣椒。湖南省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供图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省承担了中国大量的农业对外援助项目。当火红的湖南辣椒映红了非洲的土地,香甜的湖南稻米盛满非洲人的饭碗时,这不仅是一批批湘籍专家前赴后继、辛勤付出的劳动回报,也是湖南作为中国农业援外大省、强省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农业先进技术在非洲大陆上生根发芽结下的累累硕果。

一省之力——有大格局

国有令,必响应。

2016年12月26日,中国与西非国家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简称圣普)恢复外交关系。为快速推进中-圣普农业合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着眼,随即启动援圣普农技组的组建与实施任务。

考虑到时间节点及国家政治外交的需要,援圣普农技组的先遣组必须于2017年1月底前抵达圣普。鉴于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考虑到湖南省在农业援外领域具备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和援外人才的储备优势,决定依托湖南省采取“以省包国”形式启动先遣组人员的遴选与组织。

接到任务后,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迅速响应,配合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迅速召集富有丰富援外经验的湘籍农业专家,组建了援圣普农技组项目先遣组,在复交后一个月内及时派抵圣普执行农业援助任务。先遣组在圣普工作期间,通过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现场培训、考察调研、咨询建议等方式,积极推广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帮助圣普提高农作物、畜牧、家禽等领域的技术水平,推动圣普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在圣普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非洲中西部各国在农业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

而早在2012年,“南南合作”发展就进入新阶段,中国农业对外援助也呈现新变化。为确保项目的持续性和整体性,在对利比里亚的农业援助中,湖南省以一省之力承担了该国农业援外项目,24名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全部来自湖南省,一举开创了“南南合作”中国农业对外援助“以省包国”的援外新模式。

推广农业新技术92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7个,实施微型示范项目21个……在艰苦的气候和安全条件下,这支湖南籍“战斗队”用忠诚和担当在利比里亚土地上为中国赢得了赞誉。他们与利比里亚农业部门合作,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技术传授、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业技术分享、农业基础数据收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两年努力,大幅提高了利比里亚农业系统人员技术水平和农民农业生产能力,为提升利比里亚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百姓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湖南始终是农业援外的大省、强省,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从1973年至2019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承建了中国援助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44个国家、39个农业项目,派出农技人员867人,提供物资设备2.1万吨,为受援国培训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提供各类农作物良种320个,推广农业先进技术210项。这一系列举措对传授中国农业技术、促进受援国农业发展、增进双边关系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陈克云说。

在塞拉利昂栽水稻,在索马里改造农田,在莱索托建沼气,在几内亚养淡水鱼,在刚果(金)种果蔬……从北到南,由东及西,一大批湖南农业援外项目在非洲大地上开枝散叶,收获丰收体现了湖南省农业人的大局观。

pub_CB20200110094823724051.png

扫码看视频报道

一企之力——有大气魄

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战略需要中去,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机遇。

马达加斯加是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岛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马国政府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该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认为现阶段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是解决本国粮食短缺、重返稻米出口国地位的最佳途径。但囿于杂交水稻特质、种子进口价格高昂和农民购买力有限等因素,导致马国杂交水稻发展缓慢。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在杂交水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因此,马国政府将目光投向杂交稻大国中国,希望通过加强中马农业合作,推进本土化规模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加快杂交水稻在马国的推广。

2007年8月,作为中国援非十大农业示范项目中的重要内容——“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率先成立。来自中国湖南省的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实施该项目,并被引荐到马国发展杂交水稻。2010年,袁氏种业在该国成立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袁氏马达),随后又成立了非洲第一家由企业运营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为了解决当地人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袁氏马达采取“农业企业+小额信贷公司+农户”的组织生产方式,既解决了非洲农户投入能力有限的问题,又有效打通了杂交水稻产业链,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经过十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袁氏马达现已在马国成功选育审定了5个杂交水稻品种,具备高产、耐旱、耐淹、抗倒伏等特性,深受当地农民喜爱。“尤其是稻谷的平均单产达到7.5吨/公顷,是马达加斯加本地稻谷平均以前单产水平的2倍,最高稻谷单产甚至达到10.4吨/公顷。”袁氏种业副总经理姚震球说,为表彰中国企业为马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马国政府向企业有关专家授予了“国家骑士勋章”。

袁氏种业在非洲播撒稻种,只是众多以湖南籍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农业企业担负农业对外援助任务、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一大批湘籍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贯彻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进入非洲的方针,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为目标,在非洲多国投资兴建农业项目,扎实做实业,无私育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服务体系,培养了大量懂管理、善经营的非洲本土农业人才。  

一人之力——有大担当

将个人微小的力量与国家宏大的战略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更有分量。

援外人员背井离乡,在国外短则几个月,长则两三年,特别是非洲不少国家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落后,交通通讯极为不便,有些国家国内局势动荡,给……中国援外人员专家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需克服不少困难。

刘知文——湖南省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高级农艺师。自2000年以来,他持续奋斗在湖南农业援外第一线,几乎经历和见证了这一期间湖南农业援外的大小项目,足迹遍布非洲、亚洲、大洋洲,几乎跑遍了非洲大陆的东西南北中,是业界公认的“非洲通”。

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是湖南省参与实施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农业援外项目之一,。2001年6月,中方派出了第一批教师赴埃塞执教,刘知文是首批教师之一。湖南作为实施该项目的主导省份,2001-2019年,先后派出20批180多人次教师赴埃塞从事农业职教,占全国总外派人次数的四成。该项目培养了埃塞数以万计的基层农技人员,为该国农业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持。

“我们从零开始,编写了大量讲义、实习指南,通俗易懂的内容,一学就会的方法得到了埃塞学员的一致好评。”刘知文说,因为中国人的亲诚付出开局大捷,让埃塞下决心决定重点与中国合作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中国教师队伍十多年保持稳定,其中半数教师来自中国湖南省。

援外工作的另一面是背井离乡,与亲人的分隔是心底最难释怀的情感。在近二十年的农业援外经历中,刘知文与许许多多的中国援外专家一样,工作和生活经历了各种风险和艰难。

“最大的遗憾是父亲去世时,我却远在非洲援外,不能送别老父。……”每每提及此事,刘知文心里充满了负疚。在援外期间,刘知文曾突发急性胆囊炎,深夜驱车数百公里到中国医疗队就诊,他至今记得输完液自己拔掉针头那刻骨铭心的痛;在外出工作中,因当地路况差,常常面临不可预知、险象环生的危险;而断水断电、身处治安险境等更是时有发生……说起这些,刘知文轻描淡写,“这都不算啥。”

国家委以重任,一切困难和艰险都可以克服。刘知文和一批又一批中国农业援外专家挑起大梁,以精湛的业务素养和特别能战斗的忘我精神,在中国农业援外事业中不辱使命,用个体的奋斗在世界的版图上镌刻大写的中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