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特别报道 详情
种上杞柳枝 “树”下脱贫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孙菁
  • 作者:马玉 冯波
  • 2020-01-21 16:47:04

本网讯(冯波 记者马玉)春节将近,位于山西省沁县新店镇的小王村因为外出务工村民的归来而年味渐浓。

年过不惑的王勇常年在外,每次返乡总是行色匆匆。但这次回来,家乡带给他太多的惊喜。

杞柳编织的菜篮、菜筐整齐地码在村民活动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这些都是留守在家的老人编织而成。待到开春,这些古意盎然的筐子将和村里的另外一种特产芦笋,一起销往山东市场。

村民们在为杞柳除草 。李建军摄

“真没想到,当年栽下的柳树杈杈还真成了气候。”发出感叹的不止王勇一人。说起播绿拔穷这三年,小王村的村民们有太多的故事。

小王村有530多口人,1600多亩耕地,24户贫困户。尽管紧邻208国道,但村子状况并没有因为交通便利而改善。走出去致富成为很多村民的无奈选择。

脱贫,还得在土地上打转转。2017年,小王村有了新改变,祖祖辈辈和农作物打交道的老乡们见识到了一种新作物——杞柳。

“柳树枝也能卖钱?坟头多的是,也没见长出钱来。”听到老乡们的议论,兴冲冲来到村里搞农业的投资人,心凉了半截。开春了,杞柳要下种,需要耕地、需要人工。投资人一次一次往村里跑,地是流转下了,可是雇不到人。

“谁知道能不能挣得到钱,开不了工资咋办?土地流转费拿到手里就行。”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小王村党支部书记王耀伟直言不讳。没有办法,投资人只好跑到离小王村不远的襄垣县雇人。

一个春夏过去,当年栽种的杞柳长出了两三米高的枝条。直溜溜的条子在微风中不停舞动。

这可是编织器具的上好材料。秋收时候,收割杞柳的机械在突突声中开进了小王村,500多亩杞柳两三天便收割完工。

看着种植基地里忙活的外乡人,乡亲们心动了,“难不成这玩意儿真能换钱!”秋收完毕,基地需要平茬,留守在家的乡亲们怯怯地问,“我们能来打工吗?”

“当然能。本村人离家近,到地里干活节省时间,一村一草的也会上心,就等着你们这句话呢。”负责人肯定地说。

2018年,“小王杞柳”名声鹊起。杞柳基地颇具规模,产量较上年增长了不少。小王村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增加到了30多人。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挣到了钱。

然而,他们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

村民们在插苗 。李建军摄

2019年,春夏雨水少。杞柳长得病恹恹的,让人看了心里就不舒服。市场的杞柳价格一跌再跌让产业雪上加霜。投资人眼看收获无望,留下一地杞柳苗走了。

看着略显枯黄的杞柳枝条,村民们心急如焚。“不能叫才看见希望的绿色产业就这么黄了吧?”村两委经过商量,决定由村集体经营。

土地依旧流转,费用照发,用工不变。到了12月,村集体不但兑现了所有费用,还从山东曹县请来师傅教大家编织杞柳制品。

古色古香的菜篮子、棱角分明的菜筐子、精致优雅的小花篮、返璞归真的座椅……一件件在电视上看到的工艺品,在师傅灵巧的双手下编织出来。

这个冬天,小王村兴起了一股学习潮,学习给杞柳杀青、蜕皮,学习各种制品的编织技艺。

58岁的村民王荷仙是学习最快的。“以前咱们也编织各种农具,多少年没操持了,现在重新捡起来虽然编的还不快,但有了挣钱的手艺。”

“除了编筐子,村里别的变化也大着哩!芦笋知道不?俺村有,就是营养价值可高的那种。”她说。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2019年,小王村引进了芦笋种植项目,前期种植550亩。

有了杞柳在先,芦笋种植在流转土地、雇佣工人等方面顺利推进。一年下来,新栽种的芦笋长势喜人,今年将实现采收。

眼下,绿色的芦笋和绿色的杞柳开始产业融合。“都是向着绿色发展,卖芦笋也需要包装,不如就用咱本土的杞柳筐子。”项目负责人杨伟强说。于是,小王村的绿色底蕴更加厚实,脱贫产业更加强劲。

“早就脱贫了。在杞柳基地打芽、上肥,在芦笋地里种植、除草,冬闲时编筐子,现在一年到头没个闲的时候。钱?不能说,反正不少。这才刚开始嘛!” 王荷仙笑着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