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特别报道 详情
【新春走基层】河南开封:青创基地春意浓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作者:王小川
  • 2020-01-23 18:24:59

腊月二十八,河南,开封西姜寨,天气晴好。

“五香花生哏焦酥焦,吃口花生肚子饱,十粒花生活到老......”,下乡五年,西姜寨乡青创团队负责人李永乐早成了一位地道农民,喊起号子来“土味十足”。西姜寨的年味里,弥漫着花生香。

西姜寨乡位于开封西南方向,因为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土壤松软,加上光照充足,非常适合种植花生,当地大部分人都靠种植花生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如何让丰产变丰收,始终是困扰西姜寨人多年的问题。

青创团队产品展示。王小川摄.jpg

青创团队产品展示。王小川 摄

作为一名曾经的媒体人,李永乐放弃城市生活,在西姜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成立“西姜寨乡青创基地”,致力于西姜寨乡农产品、土货走出去,搭建起青年参与建设家乡的平台。

炒花生是开封特产,老师傅们用沙土炒制五香花生,挑担子沿街叫卖,已有数百年历史。能不能从老传统中挖掘出故事和新意,成为激活西姜寨乡产业振兴的“鲇鱼”?

青创团队向记者展示产品。周彬芮摄.jpg

青创团队向记者展示产品。周彬芮 摄

青创团队跑遍了全乡炒制花生的农户,发现很多祖传炒制土法已经接近消失。通过和农户不断地聊天,交谈,最终,青创团队的诚意打动了祖传炒制花生的老师傅们,得到了那句暖心的话:

“你们要干,我们就和你们一起干!”

“不是农村留不下年轻人,而是没有活力的农村留不下年轻人,不是农产品走不出去,而是不会说话的农产品走不出去!”村民的一句信任,青创团队的一份责任。听到老师傅们愿意把老工艺再次捡起,青创团队马上从炒花生的开发、运营、推广入手,开始了紧张的忙碌。

“我的油是挤出来的,你的时间呢?”“没有另一半,我的世界不再完整.....”青创团队为炒花生量身定制的一系列创意文案,很快在朋友圈流传开来。优质的品质加上优秀的推广,不出所料,炒花生火了,名气越来越大,春节期间最多时一天发货1000多箱。

11.png

青创成员赵雷为记者讲解鲈鱼养殖技术。周彬芮 摄

渐渐的,有村民带着独门手艺上门,希望能加入青创团队。为了更好的带动西姜寨乡农产品“乘船出海”,青创团队顺势成立“青时令”公共品牌,通过青年与农户的联通,打造一个“群众在家产,青创对外销、农产品有品牌、土货有活力”的青年服务乡村新模式。

纯红薯粉条,泥腌茶香烤鸭蛋,五香炒花生......两年过去,西姜寨“青时令”队伍越发壮大起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青创团队的不断成熟,团队成员开始各展其能,借助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干事创业,更好的发挥带头作用。

小朋友在青创基地玩耍。周彬芮摄.jpg

小朋友在青创基地玩耍。周彬芮 摄

时至年末,西姜寨渔蔬蔬鱼菜共生产业园的温室大棚内春意浓浓,不时有人提着生态活鱼手提袋走出来。青创团队成员赵雷租借的大棚内共十二个鱼屯,单屯年出鱼量达两千尾以上,全是鲈鱼、石斑鱼等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强的品种。配合棚内培植的速生菜蔬,单棚年产值能接近80-100万元。

“榜样就是生产力。”赵雷告诉记者,创业不易,但我们选择让青春洒在故乡这片热土。青创团队就是要通过树立榜样,讲述青年创业故事,号召更多人加入乡村振兴大舞台。

“拼命的奔跑努力的向上

所有人全力以赴的用行动证明着

农村的奋斗也是奋斗,

与农业相伴的青春也是青春

……”

采访结束时,记者翻看着“青时令”公众号上的文章。这些细述农产品的文字中,其实就是西姜寨青创团队振兴乡村的宣言。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梦想,所以勇敢。他们来自大美西姜寨,他们选择为自己代言。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