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众志成城战疫魔】疾控专家:重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上升快,主要因为这四点
本网讯(记者 邓俐)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月26日发布消息称,该市1月21日确诊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以来,截止1月25日24时,全市累计确诊病例75例,涉及25个区县。疾控中心专家分析,近期该市病例上升较快,主要有地域临近、人员流动频繁,春运高峰、返乡人员陡增,监测力度加大使得病例发现更及时,诊断报告程序的简化使得病例确诊更快等4个方面原因。
——地域临近、人员流动频繁
重庆与武汉往来密切、交通便利,武汉来渝人员和到武汉打工返乡人员多。
根据健康时报百度地图迁徙1月10日至23日追踪监测,从武汉流往外省人群中,重庆市流入人数居全国第2位。
此部分群体多为农民工,多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工作(如农贸市场、餐饮服务业、建筑工地),居住条件有限、接触人员复杂、防护意识较弱,感染几率较高,导致病例输入较多。
根据统计,目前全市确诊病例中90%明确为武汉输入性病例。
——春运高峰、返乡人员陡增
当前正值春运高峰,武汉返乡人员集中涌现。据有关方面统计,近期已达21万人次;其中有很多是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75例中有部分患者是在来渝前就已经发病。
另外,由于该病发病前有一定潜伏期,据目前数据,新型冠状病毒的平均潜伏期约7天(最长14天),大量人员的涌入导致潜在病例集中输入。
——监测力度加大使得病例发现更及时
1月14日,国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相关防控工作后,重庆立即启动了医务人员培训,紧急配备有关检测试剂,加强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设置,强化健康知识宣传,群众就医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机构监测敏感度提升,大量有武汉来往史的、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被及时监测发现。
——诊断报告程序的简化使得病例确诊更快
根据国家防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重庆市公布首例病例后,进一步规范疫情报告制度,依法依规下放区县认定权限,简化诊断报告程序。
简化后,区县首例确诊病例先区县疾控机构检测,再由市疾控中心复核即可认定;后续确诊病例由三甲医院、区县疾控机构检测,并经临床专家确诊后即可认定。
由此以来,重庆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灵敏度,这样也利于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因此区县上报的确诊病例数快速增长。
总体来看,目前输入性病例不断被发现对疫情防控总体是有利的,有助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遏制疫情传播。
重庆市疾控中心专家分析研判认为,全市疫情态势与全国多数省市一致,呈以下特点:
——输入性病例将继续呈快速上升趋势
病例分布已覆盖大多数区县,随着下一步网格化主动搜索力度加大,诊断报告更加灵敏快捷,潜伏期感染者逐渐发病,未来一段时间输入性病例将继续呈快速上升趋势。
——本地病例逐渐增多
随着疫情进展,与输入的已发病患者及潜伏期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二代病例已经出现(近期部分区县已出现武汉输入病例感染家庭成员),后期此部分病例预计会逐渐增多。
——后期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
随着假期后春运第二波人流高峰出现,外出度假旅游回渝人员增多,学校开学等因素,人群聚集的情况再次出现,加之病毒变异等,疫情防控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对此,重庆市病控中心专家表示,虽然形势严峻,但是市民也不必过度恐慌,全市已经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为便于广大市民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减少疾病流行和蔓延,重庆市疾控中心给出三点意见:
一、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不要组织参加各类聚会,远离野生动物市场。如要外出一定要戴口罩,注意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抠鼻子。当前也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万一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也不用恐慌,请带好口罩,到当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做到这些,大家都应该是安全的。
二、主动告知,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武汉返渝人员,要主动告知当地社区干部和基层医务人员,配合社区干部和医生安排,尽量减少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保护家人和公众健康,要按照医生指导从返渝第二天开始医学观察14天,每日监测体温,当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时,也不用惊慌,立即带好口罩,到当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知医生从武汉返回的时间以及出现症状以来密切接触的人员。
三、主动配合隔离。对传染病的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是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一旦被卫生健康部门确定为密切接触者或可疑暴露者,大家要牢记社会责任,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医学观察工作,严格防护措施,不要和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时,立即告知医生,听从安排,转诊治疗。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