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的一个抓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中,67%的脱贫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决战脱贫攻坚,攻克剩余贫困堡垒,需要产业持续发力,农业企业如何继续发挥产业扶贫“车头”带动作用,如何推动巩固既有产业扶贫成果,同时做好防返贫工作?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贵海。
“作为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德州扒鸡集团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将共享共富作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做大做强扒鸡产业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产业扶贫。”崔贵海告诉记者,我们打造 “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完善与农利益联结机制,与10个县市1000余家农户签订养殖合同,户均年增收近两万元,并带动当地种植、饲料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为周边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崔贵海
据介绍,德州扒鸡集团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优先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与贫困户联合开发原料基地,为贫困户家庭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德州扒鸡集团荣获“山东省扶贫龙头企业”称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德州扒鸡集团在第一时间为湖北省捐赠抗疫物资,积极参与“如你所愿——致敬战疫英雄,你报平安我送温暖”公益行动等,为抗疫贡献力量。
当前,扶贫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产业基础整体还不强,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崔贵海说,“现在不少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紧,有的产业项目正在建设,有的投产还未到收益周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扶贫产业和农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前期产品积压滞销,后期复产达产延迟,组织和带动农民增收受限,贫困户务工、经营受阻。
针对这些问题,崔贵海建议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加快恢复提升农业企业扶贫带农效能。强化疫情期间专项帮扶,降低疫情对农业企业的冲击。加大税收减免力度,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延长支持疫情防控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对疫情防控期间农业企业用电、用水、用气和土地租金等费用实行阶段性补贴。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融资支持政策,下调农业企业贷款利率,延期还本付息,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续贷工作。细化实化支持农业企业多渠道融资政策。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实施担保费用补助、业务奖补等方式支持农业企业贷款担保,拓宽担保物范围。提高农民工技能提升补贴标准,支持农业企业结合相关产业发展组织农户开展技能培训。新增涉农项目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二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企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合体。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企业和小农户及贫困户利益联结方式比较简单松散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利益保障和调节机制建设,平衡好各方利益。鼓励农业企业积极探索创新股权式、合作型等更为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户融入感、获得感。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户信用等级。建立健全违约行为制衡约束机制,切实有效约束产业联合发展过程中各方失信违约行为。
三是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功能,推动防返贫关口前移。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因地制宜设立地方特色农产品险种。积极推动依托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户)创新养殖保险模式和财政支持方式,切实提高保险机构开展养殖保险的积极性。开展一揽子综合险,将农机大棚、农房仓库、畜禽棚舍等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纳入保障范围。不断提高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保费补贴和保额标准。支持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拓展,增强农户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推动农业保险条款通俗化、标准化,切实提高承保理赔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对带农效果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参保支持力度,给予保费补贴,开设投保和理赔绿色通道。
四是严格落实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加大向农业头企业倾斜力度。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切实安排一定比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重点农业产业和项目用地,简化用地审批程序,放宽准入门槛。支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土地经营权入股,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是尽快明确2020年后产业扶贫政策措施。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多已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都依赖后续产业发展。应按照“四不摘”原则,2020年后一段时期内,现行产业扶贫相关的税收、金融、土地政策以及到人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项目保持总体稳定,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防止政策“大撒把”造成大面积返贫,抓紧做好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工作。针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形势,优化调整扶贫政策时要更加向产业带动聚焦,向边缘户覆盖。积极支持农业企业继续投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对带动边缘户增收致富的,可参照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给予相应扶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