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专访 详情
科学应对西北地区暖湿化问题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菁
  • 作者:刘强
  • 2020-05-27 20:11:45

  去年以来,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会造成气候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带来重大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建议,必须科学规划,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气温呈快速升高趋势,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30℃/10年,而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2℃/1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23℃/10年;西北地区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新疆年降水量增加速率为9.6毫米/10年,青海、甘肃中西部年降水量增加速率为5.4毫米/10年。宇如聪认为,由于西北地区基础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260毫米/年),降水量增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

  宇如聪说,目前,对于西北地区暖湿化现象及其成因、趋势和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并在“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中充分考虑暖湿化影响。

  在长期极端缺水的西北地区,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有人关注西北降水量增加可能带来更多的绿色和生机,也有人关注到极端降水概率加大带来的灾害风险。

  宇如聪建议,利用好气候和生态环境禀赋变化机遇,加强气候和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能力建设,补齐站点稀疏、观测要素不完整短板,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变化监测与分析,为开展精细化分析、分类研究和差异化应对打好基础。

  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增加给人工影响天气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他建议,充分研究利用有利条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统筹规划,建立协调机构,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考虑到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格局并未改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产业用水效率,推动能源与水协同发展。

  而西北地区暖湿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增加,高原铁路和公路冻土地基变化以及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生态等灾害风险不可忽视。应加强自然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灾害防御应对工作,完善西北地区高风险区、高脆弱地区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