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农村改革迈向深入的十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国家粮食增产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也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的同时,吸纳了一部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更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家乡,走入城市,加入劳动力转移大军;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下,农村的商品流通逐渐活跃,但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带来许多有形无形的关卡,极大地制约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生产性投入成本加大,各地相继出现的卖粮难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向农民过多收取的各种税费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基层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可以说,从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中国的“三农”事业在前进和发展中遇到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990年4月6日,《农民日报》迎来创刊十周年纪念日,在当天一版刊登的编辑部文章《创刊十周年致读者》中写道:“《农民日报》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兴起阶段创办起来的。十年来,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总的情况是好的。据最近一次读者调查,多数读者认为本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主要是:宣传农村改革,反映农民呼声,提供经济信息,传播精神文明。许多读者认为,《农民日报》从诞生起,‘农’字风格就先声夺人,宣传报道始终以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为本。”
带着创刊十年来对“三农”的热忱,带着亿万农民的殷殷期盼,伴随着农村改革的铿锵脚步,《农民日报》走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这十年的《农民日报》,在继续保持“宣传农村改革,反映农民呼声,提供经济信息,传播精神文明”这一特色的同时,在思路上更加创新,报道上更加主动,形式上更加灵活。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央领导和农业部党组对《农民日报》新闻宣传的重视,另一方面,经过前十年的努力,一大批年轻编辑记者走向成熟,成为办好报纸的中坚力量;这十年的《农民日报》,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三重”“两性”办报,即新闻、要闻版要提出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撰写重要言论、报道重大典型,专版突出“实用性、服务性”,使《农民日报》的宣传报道精彩纷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新闻界同行的认可和广大农民读者的普遍欢迎。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